国Ⅴ柴油机缸盖正向设计开发及多场耦合三维数值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排放法规的发展 | 第9-10页 |
| ·缸盖正向开发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工作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内燃机传热与热强度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 ·内燃机传热原理 | 第16-21页 |
| ·缸内传热原理 | 第17-19页 |
| ·冷却水套传热原理 | 第19-20页 |
| ·缸盖热传导原理 | 第20页 |
| ·流固耦合传热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 ·热强度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 ·热应力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 ·热弹性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 ·热-固耦合理论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缸盖多场耦合数值分析 | 第25-45页 |
| ·冷却系统的三维数值仿真 | 第26-30页 |
| ·冷却水套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 ·冷却水套传热分析 | 第28-29页 |
| ·冷却水套流动分析 | 第29-30页 |
| ·冷却水套映射结果输出 | 第30页 |
| ·缸内工作过程瞬态仿真 | 第30-36页 |
| ·缸内工作过程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缸内工作过程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2-34页 |
| ·缸内工作过程映射结果输出 | 第34-36页 |
| ·整机多场耦合有限元模拟 | 第36-44页 |
| ·整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 ·缸盖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37-39页 |
| ·整机模型的材料属性 | 第39-40页 |
| ·机械载荷的加载 | 第40-42页 |
| ·位移约束的设置 | 第42-43页 |
| ·非线性接触的设置 | 第43页 |
| ·多分析步有限元计算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缸盖的热负荷分析 | 第45-55页 |
| ·缸盖的温度场分析 | 第45-51页 |
| ·缸盖的热应力分析 | 第51-53页 |
| ·缸盖的热变形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缸盖的热负荷与机械负荷耦合分析 | 第55-65页 |
| ·缸盖多场耦合应力分析 | 第55-59页 |
| ·缸盖多场耦合变形分析 | 第59-61页 |
| ·缸盖疲劳安全系数计算 | 第61-62页 |
| ·试制及试验验证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今后研究展望 | 第65-67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