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引言 | 第13-23页 |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二.《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 第一章 德文译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库恩博士的生平 | 第23-31页 |
| 第一节 德文译本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23-28页 |
| 一.德文译本的历史政治背景 | 第23-24页 |
| 二.德文译本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24-28页 |
| 第二节 弗朗兹·库恩博士翻译生涯及其成就 | 第28-31页 |
| 第二章 《红楼梦》德文译本的底本考证 | 第31-42页 |
| 第一节 译者库恩博士自己的解释与来自莱比锡大学东亚系的信息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来自于德文版《红楼梦》内部的证明 | 第34-42页 |
| 一.译本回目透露出的版本信息 | 第34-35页 |
| 二.重要证据透露出的版本信息 | 第35-36页 |
| 三.次要证据透露出的版本信息 | 第36-37页 |
| 四.译本受程本牵累而产生的错误 | 第37-39页 |
| 五.来源于三家评本评语的版本信息 | 第39-40页 |
| 六.与庚辰本、程甲本相同而不同于三家评本的少数例证 | 第40页 |
| 七.唯一的反例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他者”眼中的《红楼梦》 | 第42-68页 |
| 第一节 译者库恩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 | 第42-49页 |
| 一.被欧洲人忽视了百年之久的艺术瑰宝与文化里程碑 | 第42-44页 |
| 二.“青年人生活的教科书”与改变中国形象的优秀范本 | 第44-46页 |
| 三.道教倾向的小说主题 | 第46-48页 |
| 四.卓尔不群的艺术成就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德文译本对原著的结构改造 | 第49-58页 |
| 第三节 德文译本中的红楼世界 | 第58-68页 |
| 一.被缪斯女神吻过的贾宝玉 | 第58-62页 |
| 二.多愁多病的爱情女主人公林黛玉 | 第62-65页 |
| 三.中国风俗的完美展示——可卿之死与元妃省亲 | 第65-68页 |
| 第四章 德文译本对原著的“文化误读” | 第68-93页 |
| 第一节 译著对于贾宝玉形象的“误读” | 第69-77页 |
| 一.《红楼梦·译后记》中对贾宝玉形象的“误读” | 第69-72页 |
| 二.“误读”与批判——译著中的贾宝玉形象 | 第72-77页 |
| 第二节 德文译本对原著其他内容的“误读” | 第77-93页 |
| 一.前五回中的不同声音 | 第77-80页 |
| 二.只描写纯粹的爱情 | 第80-87页 |
| 三.人间悲喜剧——不容错过的凤姐家事 | 第87-90页 |
| 四.欢乐的高潮——刘姥姥的故事 | 第90-93页 |
| 第五章 德文译本的“文学误读”与翻译策略 | 第93-119页 |
| 第一节 德文译本的“文学误读” | 第93-103页 |
| 一.预言的部分缺失 | 第93-95页 |
| 二.诗词歌赋的“矫情” | 第95-98页 |
| 三.重复的“无意义” | 第98-100页 |
| 四.虚拟说书情境的颠覆 | 第100-103页 |
| 第二节 德文译本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效果 | 第103-119页 |
| 一.“归化”与“异化”的殊途同归 | 第103-110页 |
| 二.人名、地名以及文化局限词语的翻译 | 第110-119页 |
| 第六章 《红楼梦》在德国的传播与研究综述 | 第119-129页 |
| 结语 | 第129-130页 |
| 参考书目 | 第130-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6-13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