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 第13-15页 |
·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5页 |
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法律界定 | 第25-42页 |
·土地利用规划行为的一般描述 | 第25-31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 | 第25-27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 | 第27-28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过程 | 第28-31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概念 | 第31-42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内涵 | 第31-33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内容 | 第33-36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类型 | 第36-39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来源 | 第39-42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 第42-64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一般性阐释 | 第42-46页 |
·重新配置土地发展权,协调利益冲突 | 第42-43页 |
·维护公共利益 | 第43-44页 |
·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控制 | 第44-45页 |
·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 | 第45-46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政治学依据 | 第46-50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共利益解读 | 第47-48页 |
·个体“赞同” | 第48-49页 |
·政府内部利益的协调 | 第49-50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正当性的法理学依据 | 第50-64页 |
·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确定性理论 | 第50-55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多中心理论 | 第55-56页 |
·规划权利制约规划权力的理论 | 第56-61页 |
·规划协商理论 | 第61-64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判断标准 | 第64-75页 |
·政府规划权限标准:有限干预 | 第64-67页 |
·政府干预的正当性 | 第64-65页 |
·政府有限干预的模式 | 第65-67页 |
·政府介入的途径:激励性管制 | 第67-69页 |
·激励性管制的制度功能 | 第67-69页 |
·激励性管制的本质 | 第69页 |
·规划主体的法律地位标准:平等协商 | 第69-71页 |
·政府权力制约的标准:实体与程序控制 | 第71-75页 |
·实体控制 | 第71-73页 |
·程序控制 | 第73-75页 |
第5章 代表性国家保障土地利用规划权正当性的制度体现 | 第75-87页 |
·调整规划权力的边界 | 第75-77页 |
·指示性土地开发规划体系 | 第75-76页 |
·主体功能区法律制度 | 第76-77页 |
·土地规划许可产权交易模式 | 第77页 |
·区分政府的规划层级 | 第77-80页 |
·英国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权制度模式 | 第77-79页 |
·荷兰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权制度模式 | 第79-80页 |
·激励性管制的规划模式 | 第80-84页 |
·规划协商制度 | 第80-82页 |
·规划实施的私法模式 | 第82-84页 |
·土地利用规划监督制度 | 第84-87页 |
·规划行政监督 | 第84-85页 |
·规划参与制度 | 第85-87页 |
第6章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问题分析 | 第87-105页 |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制度现状 | 第87-93页 |
·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概述 | 第87-91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配置结构 | 第91-93页 |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制度特点 | 第93-97页 |
·规划权运行的行政管制模式 | 第93-95页 |
·规划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 | 第95-96页 |
·对土地利用过程的全面干预 | 第96-97页 |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危机 | 第97-105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缺失的表现 | 第97-101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缺失的制度性成因 | 第101-105页 |
第7章 保障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设计 | 第105-127页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的立法理念转变 | 第105-106页 |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国家本位立法理念 | 第105页 |
·现代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社会本位立法理念 | 第105-106页 |
·重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06-112页 |
·比例原则 | 第106-108页 |
·确定性与灵活性平衡原则 | 第108-109页 |
·利益衡平原则 | 第109-111页 |
·信赖保护原则 | 第111-112页 |
·保障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框架 | 第112-127页 |
·构建规划权力的有限干预模式 | 第112-117页 |
·完善激励性管制的规划制度 | 第117-119页 |
·确立平等协商的规划模式 | 第119-121页 |
·健全规划权力的监督制度 | 第121-127页 |
结束语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1-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