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活动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 “春秋决狱”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 第10-14页 |
(一) “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1. 秦法家思想失败 | 第10页 |
2. 汉初黄老思想的盛行 | 第10-11页 |
3. 新儒家思想的产生 | 第11页 |
(二) “春秋决狱”兴起的原因 | 第11-14页 |
1.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第11-13页 |
2. 伦理道德思想根深蒂固 | 第13-14页 |
二、 “春秋决狱”蕴涵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原则 | 第14-20页 |
(一) “大一统”的尊君说 | 第14-16页 |
1. “诸侯不得专地” | 第14-15页 |
2. “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 第15-16页 |
3. “王者无外” | 第16页 |
(二) 原心定罪 | 第16-18页 |
1. “本其事而原其志” | 第16-17页 |
2. “志邪者不待成” | 第17页 |
3. “首恶者罪特重” | 第17-18页 |
(三) “亲亲尊尊”的封建伦理观念 | 第18-20页 |
1. 以孝为核心 | 第18-19页 |
2. 以忠为核心 | 第19-20页 |
三、 “春秋决狱”对汉代司法的影响 | 第20-26页 |
(一) 对司法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20-23页 |
1. 开创了主客观相结合的审判方式 | 第20-21页 |
2. 促进了法律儒家化 | 第21-22页 |
3. 加速了中国古代法律解释学的发展 | 第22-23页 |
(二) 对司法产生的消极作用 | 第23-26页 |
1. 过于强调动机导致了罪行擅断 | 第23-24页 |
2. 增大了司法腐败的可能性 | 第24页 |
3. 模糊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 | 第24-25页 |
4. 加强了社会的思想控制 | 第25-26页 |
四、 “春秋决狱”对我国现今司法活动的启示 | 第26-32页 |
(一) 判例机制对法律的调节 | 第26-28页 |
1. 判例机制的价值 | 第26-27页 |
2.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 第27-28页 |
(二)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现今法治社会的影响 | 第28-32页 |
1. 亲亲相隐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28-29页 |
2.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可能 | 第29-30页 |
3.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具体构建的建议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