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监察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监察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性 | 第13-14页 |
一、监察概念 | 第13页 |
二、监察重要性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监察制度思想基础 | 第14-19页 |
一、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基础 | 第14-16页 |
二、西方监察思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唐朝监察体系 | 第19-38页 |
第一节 唐朝监察制度建立社会背景 | 第19-20页 |
一、思想背景 | 第19-20页 |
二、时代背景 | 第20页 |
第二节 唐朝中央监察体系 | 第20-31页 |
一、唐朝之前监察体系发展回溯 | 第20-22页 |
二、唐朝中央监察体系——御史台 | 第22-27页 |
(一)御史台的三院设置及其职能 | 第22-23页 |
(二)御史台监察职能 | 第23-25页 |
(三)官僚制中的御史台地位 | 第25-26页 |
(四)现实中御史台地位的变化 | 第26-27页 |
三、唐朝中央监察体系——谏官制度 | 第27-31页 |
(一)唐朝谏官设置 | 第27-28页 |
(二)唐朝谏官选任特点 | 第28-29页 |
(三)唐朝进谏制度及其作用 | 第29-30页 |
(四)“直言极谏科”监督朝政的政治含义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唐朝地方监察体系 | 第31-38页 |
一、唐朝前期地方监察体系 | 第31-34页 |
二、唐朝后期地方监察体系演变 | 第34-36页 |
三、唐后期“外台”的监察作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唐朝监察制度特征分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唐朝监察制度特征 | 第38-41页 |
一、监察体制:监察权的相互独立及相互制衡 | 第38页 |
二、监察机制:以卑察尊、以小驭大 | 第38-39页 |
三、监察过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察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唐朝监察制度运行特征分析 | 第41-48页 |
一、监察运作中的督察之术 | 第41-43页 |
二、监察运作中的弹劾方式 | 第43-44页 |
三、监察运作中的选任之法 | 第44-48页 |
第四章 唐朝监察制度价值评析 | 第48-62页 |
第一节 唐朝监察制度历史意义 | 第48-52页 |
一、唐朝监察制度积极意义 | 第48-50页 |
二、唐朝监察制度历史局限性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唐朝监察制度对我国现行行政监察制度的现代价值透视 | 第52-62页 |
一、监察领导机制:建立独立的行政监察领导体制 | 第52-55页 |
二、监察机制运行基础:完善监察机制运行基础思想建设 | 第55页 |
三、监察运行机制:完善监察工作运行机制 | 第55-58页 |
四、行政监察用人机制:建立专职化监察队伍 | 第58-60页 |
五、行政监察法律机制:加强监察法制建设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