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前见理论 | 第10-13页 |
一、 先有 | 第11页 |
二、 先见 | 第11-12页 |
三、 先把握 | 第12页 |
四、 解释学循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伽达默尔的前见理论 | 第13-16页 |
一、 伽达默尔前见理论的含义 | 第13-15页 |
二、 前见的区分标准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视域融合理论的提出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 | 第18-30页 |
第一节 视域融合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一、 视域 | 第18-19页 |
二、 理解 | 第19-22页 |
三、 视域融合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效果历史 | 第24-26页 |
一、 效果历史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 效果历史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视域融合的合法性 | 第26-29页 |
一、 视域融合的本体论维度 | 第26-27页 |
二、 视域融合的文本契合性 | 第27-28页 |
三、 视域融合的现实相关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视域融合的实现 | 第30-41页 |
第一节 前见和视域融合的本体论意义 | 第30-34页 |
一、 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 | 第31-32页 |
二、 前见的本体论意义 | 第32-33页 |
三、 视域融合理论的本体论意义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视域融合的形成 | 第34-40页 |
一、 视域融合的可能性 | 第35-38页 |
二、 视域融合的实现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理论的意义 | 第41-48页 |
第一节 视域融合的理论意义 | 第41-44页 |
一、 中和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 | 第41页 |
二、 强调本体的重要性 | 第41-42页 |
三、 突出了理解的历史性 | 第42页 |
四、 拓宽了理解的范围 | 第42-43页 |
五、 否定了“唯一的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视域融合的现实意义 | 第44-47页 |
一、 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 第44-45页 |
二、 对跨文化沟通的意义 | 第45-46页 |
三、 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