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上篇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第一章 大豆炭疽病概述 | 第12-16页 |
1 分布危害 | 第12页 |
2 病原菌研究 | 第12页 |
3 危害症状 | 第12-13页 |
4 发病规律 | 第13页 |
5 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抗(耐)病品种的应用 | 第13-14页 |
·农业防治 | 第14页 |
·化学防治 | 第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炭疽菌与寄主互作研究 | 第16-24页 |
1 炭疽菌的侵染策略 | 第16-18页 |
·细胞内半活体营养侵染型 | 第17-18页 |
·角质层下内部侵染型 | 第18页 |
2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 第18-20页 |
·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18-19页 |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中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 第24-31页 |
1 MAPK信号途径 | 第24-25页 |
2 Fus-Kssl类MAPK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下篇研究内容 | 第31-74页 |
第一章 大豆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32-40页 |
摘要 | 第32页 |
ABSTRACT | 第32-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标本分离和分离物的纯化 | 第36页 |
·致病性接种试验 | 第36-37页 |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7-38页 |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平头炭疽菌对浙江大豆的致病差异鉴定 | 第40-54页 |
摘要 | 第40页 |
ABSTRACT | 第40-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浙江大豆品种的抗感性鉴定 | 第45-46页 |
·炭疽菌对抗、感病品种的侵染差异 | 第46-47页 |
·DAB染色差异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第三章 平头炭疽菌MAPK基因CtPMKl的功能研究 | 第54-74页 |
摘要 | 第54页 |
ABSTRACT | 第54-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0页 |
·供试菌株保存与活化 | 第56页 |
·炭疽菌CtPMKl基因的克隆与蛋白序列分析 | 第56页 |
·炭疽菌DNA提取 | 第56-57页 |
·炭疽菌CtPMKl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 第57-59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的基因互补 | 第59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生长表型观测及产孢分析 | 第59-60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致病性分析 | 第60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附着胞形成能力测定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0页 |
·CtPMKl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0-62页 |
·CtPMKl基因的敲除及其突变体互补菌株获得 | 第62-63页 |
·CtPMKl基因敲除影响炭疽菌的生长速率及其黑色素的生成 | 第63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产孢减少 | 第63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致病性丧失 | 第63-66页 |
·CtPMKl基因缺失影响附着胞的形成 | 第66-68页 |
·CtPMKl缺失影响菌丝顶端附着胞类似结构的形成 | 第68-70页 |
·CtPMKl敲除突变体不能在创伤后的大豆叶片上致病 | 第70页 |
3 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附录1 | 第74-76页 |
附录2 | 第76-78页 |
附录3 | 第7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