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中低热值燃料燃气透平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主流燃气组分变化对透平流动及传热特性影响 | 第11-13页 |
| ·主流燃气组分分布非均匀性对透平流动及传热影响 | 第13-15页 |
| ·流热耦合问题 | 第15-18页 |
| ·流热耦合数值方法研究 | 第15-18页 |
| ·流热耦合物理问题思考 | 第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 第2章 变燃气组分作用下气膜冷却机理模型分析 | 第20-39页 |
| ·冷却效率预测自封闭模型集 | 第20-30页 |
| ·绝热气膜冷却效率预测模型 | 第20-27页 |
| ·单孔点源模型及叠加法则 | 第20-21页 |
| ·点源模型参数拟合 | 第21-27页 |
| ·总体冷却效率预测模型 | 第27页 |
| ·气膜冷却掺混损失预测模型 | 第27-29页 |
| ·燃气组分热物性计算模型 | 第29-30页 |
| ·燃气组分对气膜冷却平板传热及流动损失特性的影响 | 第30-37页 |
| ·绝热平板气膜冷却效率 | 第30-34页 |
| ·流热耦合平板总体冷却效率 | 第34-37页 |
| ·气膜冷却动能掺混损失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3章 变燃气组分作用下气膜冷却机理实验与数值研究 | 第39-59页 |
| ·高温流热耦合平板气膜冷却实验台 | 第39-45页 |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39页 |
| ·实验装置及数据测量系统 | 第39-43页 |
| ·实验测量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 ·高温多组分气膜冷却数值计算模型集 | 第45-51页 |
| ·燃气多组分物性建模方案 | 第46页 |
| ·各向异性湍流建模方案 | 第46-49页 |
| ·辐射换热建模方案 | 第49-50页 |
| ·气膜冷却流动损失度量方法 | 第50-51页 |
| ·燃气组分变化对耦合平板流热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 第51-57页 |
| ·数值方法及其校核 | 第52-54页 |
| ·燃气组分变化对流热耦合平板传热特性影响 | 第54-56页 |
| ·燃气组分变化对气膜冷却流动损失特性影响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4章 变燃气组分作用下气冷透平静叶排流热耦合机理 | 第59-83页 |
| ·理论框架 | 第59-63页 |
| ·冷却效率预测模型集回顾 | 第59-60页 |
| ·滞止点异常限制器 | 第60-62页 |
| ·湍动能生成限制器 | 第61页 |
| ·湍流时间尺度限制器 | 第61-62页 |
| ·转捩模型 | 第62页 |
| ·湍流模型各向异性修正 | 第62-63页 |
| ·燃气组分对气膜冷却静叶排传热及流动损失影响的模型分析 | 第63-69页 |
| ·冷却效率预测模型集静叶排实验数据校核 | 第63-66页 |
| ·燃气组分变化对气膜冷却静叶排传热及流动损失特性影响 | 第66-69页 |
| ·燃气组分对气膜冷却静叶排传热及流动损失影响的数值研究 | 第69-82页 |
| ·数值方法及校核 | 第69-79页 |
| ·滞止点异常限制器比较 | 第69-73页 |
| ·转捩模型比较 | 第73-77页 |
| ·湍流模型的各向异性修正 | 第77-79页 |
| ·燃气组分对气膜冷却静叶排传热及流动损失特性影响 | 第79-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5章 燃气组分斑诱导透平级内部二次流结构机理研究 | 第83-97页 |
| ·理论框架 | 第83-85页 |
| ·涡量方程及斜压扭矩 | 第83-84页 |
| ·透平动叶通道内部固有二次流结构 | 第84页 |
| ·热斑诱导二次流结构 | 第84-85页 |
| ·斜压扭矩诱导二次流结构 | 第85页 |
| ·校核算例 | 第85-88页 |
| ·算例描述及数值方法 | 第86-87页 |
| ·数值计算结果及验证 | 第87-88页 |
| ·燃气组分斑对高压透平级二次流结构及局部传热特性影响 | 第88-96页 |
| ·斜压扭矩的产生及其对动叶通道内部涡量的影响 | 第89-92页 |
| ·斜压扭矩的产生 | 第90-91页 |
| ·斜压扭矩的发展及其作用 | 第91-92页 |
| ·斜压扭矩对动叶通道内二次流结构的影响 | 第92-93页 |
| ·组分斑对动叶通道内局部传热的影响 | 第93-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 ·结论 | 第97-99页 |
| ·冷却效率预测自封闭模型集 | 第97页 |
| ·高温流热耦合平板气膜冷却实验台及高温多组分数值计算模型集 | 第97-98页 |
| ·高压气冷透平静叶排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集 | 第98页 |
| ·组分斑诱导高压透平级动叶通道二次流理论分析框架 | 第98-99页 |
|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
| 附录 A 燃气组分纯净物及混合物热物性计算 | 第110-113页 |
| A.1 纯净物 | 第110-111页 |
| A.2 混合物 | 第111-112页 |
| A.3 纯净物基本物性参数 | 第112-11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