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汽油均质混合气柴油引燃低温燃烧的试验研究和模拟计算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16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均质混合气引燃燃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34页
   ·均质混合气引燃燃烧试验研究进展第16-29页
     ·汽油均质混合气柴油引燃燃烧研究进展第16-24页
     ·其他燃料均质混合气引燃燃烧研究进展第24-29页
   ·均质混合气引燃燃烧模拟计算研究进展第29-31页
   ·汽柴油混合燃料燃烧研究进展第31-32页
   ·均质混合气引燃燃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分析第32-33页
     ·主要的研究结果第32-33页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汽油均质混合气柴油引燃(HCII)燃烧的试验研究第34-98页
   ·均质混合气引燃低温燃烧(LT-HCII)的基本思路第34-36页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第36-42页
     ·发动机试验台架第36-38页
     ·排放测量方法第38-40页
     ·燃烧分析方法第40-41页
     ·试验分析方法第41-42页
   ·LT-HCII 燃烧的主要控制参数及其影响规律第42-57页
     ·汽油比例对 LT-HCII 燃烧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第42-47页
     ·EGR 率对 LT-HCII 燃烧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第47-52页
     ·柴油喷油时刻对 LT-HCII 燃烧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第52-57页
   ·热 EGR 降低小负荷工况 THC 排放的研究第57-61页
     ·基本思路第57-58页
     ·热 EGR 降低 THC 排放的效果第58-59页
     ·热 EGR 改善热效率的效果第59-60页
     ·热 EGR 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0-61页
   ·柴油两次喷射改善小负荷工况 THC 排放的研究第61-69页
     ·基本思路第61-62页
     ·柴油第二次喷油时刻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柴油第二次喷油时刻对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第63-65页
     ·柴油第一次喷油时刻以及比例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5-66页
     ·柴油第一次喷油时刻以及比例对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第66-68页
     ·柴油两次喷射降低 THC 排放的效果第68-69页
   ·HCII 两阶段燃烧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第69-81页
     ·HCII 燃烧模式分类第69-70页
     ·两阶段燃烧的燃烧特性第70-75页
     ·两阶段燃烧的排放特性第75-77页
     ·两阶段燃烧的热效率第77-78页
     ·HCII 不同燃烧模式讨论第78-80页
     ·等压放热与等容放热比较第80-81页
   ·HCII 两阶段燃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81-92页
     ·汽油混合气浓度的影响第82-83页
     ·柴油混合气浓度的影响第83-85页
     ·汽油比例的影响第85-86页
     ·燃料着火特性的影响第86-87页
     ·柴油喷油时刻的影响第87-88页
     ·EGR 率的影响第88-91页
     ·两阶段燃烧影响因素讨论第91-92页
   ·HCII 燃烧的排放和热效率分析第92-95页
     ·HCII 燃烧降低排放效果分析第92-93页
     ·HCII 燃烧改善热效率效果分析第93-95页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4章 HCII 燃烧与混合燃料(GDBF)燃烧的对比试验第98-108页
   ·HCII 与 GDBF 燃烧特性对比第98-101页
   ·HCII 与 GDBF 排放特性对比第101-104页
   ·HCII 与 GDBF 热效率对比第104页
   ·HCII 与 GDBF 低温燃烧特性对比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 HCII 燃烧的模拟计算与分析第108-129页
   ·HCII 燃烧三维 CFD 模拟的数值模型第108-113页
     ·喷雾模型第108-111页
     ·燃烧模型第111页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第111-113页
     ·数值模型验证第113页
   ·HCII 燃烧的模拟计算研究第113-120页
     ·EGR 对 HCII 燃烧与排放影响的模拟计算第114-117页
     ·汽油比例对 HCII 燃烧与排放影响的模拟计算第117-120页
   ·HCII 两阶段燃烧的模拟计算第120-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9-134页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第129-133页
   ·主要创新点第133页
   ·展望与建议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质边坡加固机理与安全分析方法研究
下一篇:中低热值燃料燃气透平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