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第16-20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盈余、盈余管理及盈余质量的基础理论 | 第20-28页 |
·盈余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盈余 | 第20-21页 |
·基于会计学视角的盈余 | 第21页 |
·经济盈余与会计盈余的不同 | 第21-22页 |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因分析 | 第22-24页 |
·盈余管理的界定 | 第22-23页 |
·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 第23-24页 |
·盈余质量的定义及内涵 | 第24-26页 |
·盈余质量的定义 | 第24-25页 |
·盈余功用理论下盈余质量的内涵 | 第25-26页 |
·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的关系 | 第26-28页 |
3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外部原因 | 第28-30页 |
·会计规范不够完备 | 第28-29页 |
·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 | 第29页 |
·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监管机制不到位 | 第30页 |
·内部原因 | 第30-33页 |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 | 第30-31页 |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 第31页 |
·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 | 第31-32页 |
·会计人员专业及独立性较差 | 第32-33页 |
4 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43页 |
·盈余质量的特征 | 第33-36页 |
·盈余质量的预测性 | 第33页 |
·盈余质量的结构性 | 第33-34页 |
·盈余质量的持续性 | 第34-35页 |
·盈余质量的成长性 | 第35-36页 |
·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6-40页 |
·现金保障性指标 | 第36-37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37页 |
·持续性指标 | 第37-38页 |
·成长性指标 | 第38-40页 |
·盈余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3页 |
·建立评价模型的方法比选 | 第40-41页 |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1-43页 |
5 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3-59页 |
·样本选取及适当性检验 | 第43页 |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43-45页 |
·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 第45-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6 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建议及措施 | 第59-63页 |
·继续完善会计规范 | 第59页 |
·加快完善法律体系及监督机制 | 第59-60页 |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惩戒力度 | 第59-60页 |
·强化监督机制 | 第60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60-61页 |
·建立健全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 | 第60页 |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 第60-61页 |
·不断完善关联交易的披露制度 | 第61页 |
·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 第61页 |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独立性 | 第61-6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不足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87页 |
附录 1 2009 年选取上市公司一览表 | 第69页 |
附录 2 2010 年选取上市公司一览表 | 第69-70页 |
附录 3 2011 年选取上市公司一览表 | 第70-71页 |
附录 4 2009 年选取财务指标原始值一览表 | 第71-74页 |
附录 5 2010 年选取财务指标原始值一览表 | 第74-77页 |
附录 6 2011 年选取财务指标原始值一览表 | 第77-81页 |
附录 7 2009 年各公司因子得分及 EQI 一览表 | 第81-83页 |
附录 8 2010 年各公司因子得分及 EQI 一览表 | 第83-85页 |
附录 9 2011 年各公司因子得分及 EQI 一览表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