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22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3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8页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第18-19页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9页
 五. 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第19-22页
第一章 女性主义教育的历史沿革第22-35页
 第一节 西方女性主义的起源及理论第22-28页
  一.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一阶段:启蒙和酝酿时期第23-24页
  二.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二阶段:自由女性主义时期第24-25页
  三.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三阶段:激进女性主义时期第25-26页
  四.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第四阶段:后现代女性主义时期第26-28页
 第二节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及观念第28-30页
  一. 20世纪60年代之前:社会化理论第28-29页
  二.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性别差异理论第29-30页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理论与解构理论第30页
 第三节 女性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第30-35页
  一.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第31-33页
  二. 新中国以来女性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第33-35页
第二章 女性主义音乐与女性音乐教育第35-56页
 第一节 女性主义音乐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第35-38页
  一. 女权运动背景下的女性主义音乐理论第35-37页
  二. 女性主义音乐理论在新阶段的新追求第37-38页
 第二节 苏珊·麦克拉蕊与《阴性终止》第38-44页
  一. 传统音乐理论中的社会性别第39-40页
  二. 社会性别与性征的音乐建构第40-41页
  三. 古典音乐叙述中的性欲特质第41-42页
  四. 女性音乐家擅长的论述策略第42-44页
 第三节 中外女性音乐教育的历史进程第44-50页
  一. 西方音乐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发展第44-47页
  二. 中国女性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47-50页
 第四节 20世纪中国女性音乐家及其成就第50-56页
  一. 中国第一代女性音乐家素描第51-53页
  二. 中国第二代女性音乐家略述第53-55页
  三. 中国新生代女性音乐家概览第55-56页
第三章 高师音乐教育现代性体制的男性化特征第56-90页
 第一节 专业性:技术对音乐生活世界的殖民第56-65页
  一. 音乐教育中专业性与技术性的辩证存在第56-58页
  二. 西方音乐文化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渊源第58-60页
  三. 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心性思维第60-62页
  四. 尤尔根·哈贝马斯与音乐“技术理性”第62-65页
 第二节 唯理性:凝固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第65-77页
  一. 工具理性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第65-70页
  二. 音乐教育“学理性”的西乐东渐第70-74页
  三. “科学理性”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第74-77页
 第三节 竞争性:在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地位第77-83页
  一. 竞争在音乐发展中的自然意义第77-79页
  二. 音乐教育的竞争模式与多元培养模式第79-81页
  三. 名利性竞争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现状第81-83页
 第四节 主流性:“大写式”男性的宏大叙事第83-90页
  一. 现代性西方音乐及教育的“宏大叙事”第83-85页
  二. 世界音乐体系的多样化与开放交融第85-86页
  三. 理查德·罗蒂与“大写式”音乐教育第86-90页
第四章 女性主义视域中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导向第90-115页
 第一节 母语化特征:珍视中国传统和民族音乐文化第90-97页
  一.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历史轨迹第91-92页
  二. “母语化音乐教育”的国际趋势第92-94页
  三.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高师音乐教育第94-97页
 第二节 生活化特征:为音乐教育课堂提供温暖与关怀第97-102页
  一. 自然关怀与女性主义的伦理关怀第97-99页
  二. 构建生活化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第99-102页
 第三节 对话性特征:与全球音乐文化“他者”的交流第102-108页
  一. 多种音乐文化“对话”的时代必然第102-105页
  二. 高师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对话”第105-108页
 第四节 情感性特征: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第108-115页
  一. 关于对音乐本质与价值的认识第108-110页
  二. 为高师音乐教育注入“情感性”第110-115页
第五章 女性主义观照下高师音乐教育的后现代隐喻第115-147页
 第一节 女性主义音乐教育与后现代性第115-124页
  一. 后现代性之定义第115-116页
  二.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别第116-120页
  三.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音乐教育的评价第120-123页
  四. 后现代性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第123-124页
 第二节 “音乐现象学教育学”的“养育”概念第124-131页
  一. 科学知识观主导的音乐科学教育学第124-126页
  二. 马克斯·范梅南关于“养育”的启示第126-128页
  三. “音乐现象学教育学”的“养育”涵义第128-131页
 第三节 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与专业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第131-137页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讲台与舞台第131-133页
  二. 专业学习用途的差异:示范与表演第133-134页
  三. 文化内涵需求的差异:广博与精进第134-136页
  四. 两种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的后现代隐喻第136-137页
 第四节 男性音乐教育模式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的平衡第137-147页
  一. 男性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第137-140页
  二. “圣杯意蕴”与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第140-143页
  三. 在对话中走向“双性和谐”音乐教育范式第143-147页
结语 女性主义音乐教育范式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启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英报纸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光泽与象征—中国传统瓷釉的精神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