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2页 |
1.国内学者关于网络道德自律的研究 | 第9-11页 |
2.国外学者关于网络道德自律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一、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的重要意义 | 第13-17页 |
(一)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有利于网络社会他律的实现 | 第13-15页 |
(二)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有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养成 | 第15-16页 |
(三) 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有利于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 | 第16-17页 |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后果 | 第17-21页 |
(一)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缺失的表现 | 第17-18页 |
1.网络社会公德意识弱化 | 第17页 |
2.网络诚信意识淡薄 | 第17-18页 |
(二)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缺失的后果 | 第18-21页 |
1.传播不良信息和病毒 | 第18-19页 |
2.恶意攻击他人 | 第19页 |
3.侵犯他人权利 | 第19-21页 |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一) 网络特殊性的负面影响 | 第21-22页 |
1.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容易使大学生“迷失方向” | 第21页 |
2.网络沟通的开放性容易使大学生“随心所欲” | 第21-22页 |
3.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逃避现实” | 第22页 |
4.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容易使大学生“深藏不露” | 第22页 |
(二) 大学生自身道德心理发展的不完善 | 第22-24页 |
1.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不够高 | 第22-23页 |
2.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不够深厚 | 第23-24页 |
3.大学生网络道德信念不够坚定 | 第24页 |
4.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不够坚强 | 第24页 |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不力 | 第24-25页 |
1.家庭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不足 | 第24-25页 |
2.学校网络道德自律教育滞后 | 第25页 |
(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25-27页 |
四、当前对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若干对策 | 第27-37页 |
(一) 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目标 | 第27-28页 |
(二) 充实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内容 | 第28-32页 |
1.实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 第28-29页 |
2.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与羞耻感 | 第29-30页 |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判断与选择能力 | 第30-31页 |
4.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能力 | 第31页 |
5.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 第31-32页 |
(三) 创新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方法 | 第32-35页 |
1.价值澄清法 | 第32页 |
2.咨询辅导法 | 第32-33页 |
3.在线交流法 | 第33页 |
4.慎独法 | 第33-34页 |
5.契约法 | 第34-35页 |
(四) 创设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外部条件 | 第35-37页 |
1.健全网络法律法规 | 第35-36页 |
2.完善网络安全技术 | 第36页 |
3.社会各界形成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合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