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煤污病的发生和引起的损失 | 第10-11页 |
·煤污病病征类型的划分 | 第11页 |
·煤污病病原菌的类群 | 第11-13页 |
·煤污病病征类型与病菌的对应关系 | 第13页 |
·煤污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煤污病研究的新进展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试验标本采集 | 第17页 |
·试验用试剂 | 第17页 |
·耗材仪器 | 第17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17-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22页 |
·标本保存 | 第18页 |
·煤污病病原菌的分离和菌种保存 | 第18页 |
·煤污病症状类型的划分 | 第18页 |
·煤污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18-19页 |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 | 第19-20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0-21页 |
·数据的上传 | 第21页 |
·致病性的测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52页 |
·煤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 | 第22页 |
·煤污病病原菌鉴定和初步归属 | 第22-52页 |
·德福霉属(Devriesia) | 第24-29页 |
·平脐疣孢属(Pseudoveronaea) | 第29-34页 |
·枝氯霉属(Ramichloridium) | 第34-39页 |
·拟维罗纳孢属(Pseudoveronaea) | 第39-42页 |
·小拟褐鞘孢属(Phaeothecoidiella) | 第42-44页 |
·顶孢属(Acremonium) | 第44-49页 |
·拟座糙孢属(Zeloasperisporium) | 第49-52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