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植被覆盖变化指示因子 | 第13-14页 |
·植被指数 | 第13页 |
·植被覆盖度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 第14-15页 |
·植被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15-16页 |
·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16-17页 |
·植被覆盖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17-20页 |
·“源”、“汇”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过程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3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4-26页 |
·TM 数据 | 第24-25页 |
·MODIS 数据 | 第25-26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1页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提取 | 第26-27页 |
·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 | 第27-29页 |
·pearson 因素相关分析法 | 第29页 |
·植被覆盖变化分布-分布指数 | 第29-30页 |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 第30-31页 |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分析 | 第32-44页 |
·基于 TM 的 1987-2007 年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 第32-37页 |
·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 第32-34页 |
·流域各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 | 第34-37页 |
·基于 MODIS/NDVI 的 1999 年以来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 | 第37-43页 |
·流域 NDVI 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37-40页 |
·流域 NDVI 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分异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 | 第44-58页 |
·流域地形分布特征 | 第44-47页 |
·流域各分区 NDVI 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47-51页 |
·NDVI 随高程的变化 | 第47-48页 |
·NDVI 随坡度的变化 | 第48-50页 |
·NDVI 随坡向的变化 | 第50页 |
·NDVI 随坡位的变化 | 第50-51页 |
·流域各分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51-56页 |
·丘陵沟壑区 | 第51-53页 |
·高原沟壑区 | 第53-54页 |
·土石山区 | 第54-55页 |
·阶地平原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变化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 第58-66页 |
·“源”、“汇”景观划分及贡献权重确定 | 第58-59页 |
·植被覆盖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 第59-64页 |
·植被覆盖格局随坡度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 第60-62页 |
·植被覆盖格局随相对高度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 第62-64页 |
·输沙模数增量与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增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