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其他论文

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表目录第15-18页
图目录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2页
   ·引言第19-30页
     ·研究背景第19-2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0-28页
     ·滇楸的分布及发展概况第28-30页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研究目标第3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滇楸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第32-50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2-36页
     ·试验材料来源第32-33页
     ·试验方法第33-35页
     ·统计方法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47页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方差分析第36-37页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平均值及多重比较第37-38页
     ·群体间花的形态变异特征第38-39页
     ·滇楸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第39-40页
     ·花部发育性状表型频率多样度分析第40-41页
     ·花发育性状多样性指数分析第41-42页
     ·群体花部发育性状的重复力第42-43页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第43-45页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间的聚类分析第45-46页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各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第46-47页
   ·结论与讨论第47-50页
     ·结论第47页
     ·讨论第47-50页
第三章 滇楸果实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0-67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试验材料来源第50-51页
     ·试验方法第51-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64页
     ·群体间结实状况分析第52-54页
     ·群体的果实形态变异特征第54-55页
     ·不同群体果实性状变异系数第55-58页
     ·滇楸群体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第58-59页
     ·不同群体果实表型性状间的聚类分析第59页
     ·果实频率多样性分析第59-61页
     ·果实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第61-62页
     ·果实性状的稳定性第62-63页
     ·果实各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第63-64页
   ·结论与讨论第64-67页
     ·结论第64-65页
     ·讨论第65-67页
第四章 滇楸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第67-79页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试验材料第67页
     ·试验方法第67-68页
     ·性状测定方法第68页
     ·统计分析第68-69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7页
     ·种子质量性状差异分析第70-77页
   ·结论与讨论第77-79页
     ·结论第77页
     ·讨论第77-79页
第五章 滇楸家系苗期性状遗传与变异第79-93页
   ·材料与方法第79-81页
     ·试验材料第79页
     ·试验地点第79页
     ·性状测定方法第79-80页
     ·统计分析第80-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88页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的的方差分析第81-82页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统计第82-84页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遗传参数的估计第85-86页
     ·优良家系选择第86-88页
   ·结论与讨论第88-93页
     ·结论第88-91页
     ·讨论第91-93页
第六章 滇楸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第93-104页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试验材料第93-94页
     ·材料来源及试验筛选方法第94页
     ·性状测定方法第94页
     ·统计分析第94-95页
   ·结果与分析第95-101页
     ·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第95-97页
     ·无性系苗期性状的主成分比较分析第97-98页
     ·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聚类分析第98-99页
     ·无性系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第99-100页
     ·无性系生长量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第100-101页
     ·优良无性系选择第101页
   ·结论与讨论第101-104页
     ·结论第101-102页
     ·讨论第102-104页
第七章 无性系苗期材性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第104-120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4-105页
     ·试验材料来源第104页
     ·试验方法第104-105页
   ·结果与分析第105-117页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差异分析第105-107页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统计第107-110页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遗传分析第110页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相关分析第110-112页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主成分分析第112-116页
     ·优良无性系的聚类分析第116页
     ·优良无性系的综合选择评价第116-117页
   ·结论与讨论第117-120页
     ·结论第117-119页
     ·讨论第119-12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5页
   ·结论第120-123页
     ·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第120-121页
     ·种子发芽性状的变异第121-122页
     ·种源、家系苗期性状的变异第122页
     ·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的变异选择第122-123页
   ·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0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
下一篇:人工林杉木干燥过程传热传质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