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5页 |
·国内外林木苗木施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施肥对桉树的影响 | 第25-28页 |
·国内外指数施肥研究现状 | 第28-35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研究目标 | 第35-3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试验材料 | 第37-38页 |
·试验用到的化学试剂 | 第38页 |
·试验用到的工具和仪器 | 第38-3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 第39-41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创新性 | 第40-41页 |
第二章 不同浓度氮素指数施肥方法下尾巨桉幼苗需肥规律 | 第4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施肥方法 | 第42页 |
·施氮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试验测定的指标和方法 | 第43-4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44-51页 |
·不同指数施肥处理对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 值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指数施肥浓度对苗木质量指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苗木养分含量差异性影响 | 第48页 |
·适宜施氮量的确定 | 第48-49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和营养生理的影响 | 第53-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施肥方法 | 第54-55页 |
·指标测定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8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叶片形态大小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根系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根茎叶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63-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氮素施肥对尾巨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70-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试验材料 | 第70-71页 |
·研究方法 | 第71-73页 |
·数据处理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83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生长的影响 | 第73-76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76-78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 值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苗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6页 |
第五章 不同施肥方法对尾巨桉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86-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施肥方法 | 第87页 |
·施肥量的确定 | 第87页 |
·指标测定 | 第87页 |
·数据处理 | 第87-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7页 |
·不同处理对尾巨桉苗木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88-89页 |
·根系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89-90页 |
·尾巨桉苗期根系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模型拟合 | 第90-93页 |
·尾巨桉苗期根系比根长与苗高、地径的模型拟合 | 第93-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9-104页 |
·结论 | 第99-102页 |
·不同氮素指数施肥浓度下尾巨桉苗期需肥规律 | 第99页 |
·不同氮素施肥处理对尾巨桉轻基质幼苗生长和营养生理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氮素施肥对尾巨桉苗期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不同施肥方法对尾巨桉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5页 |
附录 | 第115-12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