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8-19页 |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网络谣言的定义 | 第19-20页 |
·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 第24-43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 | 第24-25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 第24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不断丰富 | 第24-25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客观环境不断改良 | 第25页 |
·网络谣言导致“抢盐风波”事件之始末 | 第25-27页 |
·“抢盐风波”事件过程 | 第25-27页 |
·“抢盐风波”事件述评 | 第27页 |
·“抢盐风波”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日本核泄漏的事实源与信息传播的扭曲 | 第28-29页 |
·政府后知后觉,缺少信息反馈机制,公信力薄弱 | 第29页 |
·专家误导民众,民众内心的恐慌与错误的判断能力 | 第29-30页 |
·网络运营商与媒体缺乏事实判断,不负责任地进行信息传播 | 第30-32页 |
·“抢盐风波”造成的社会危害分析 | 第32-34页 |
·“抢盐风波”事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 第32-33页 |
·“抢盐风波”事件影响社会群体心态 | 第33-34页 |
·“抢盐风波”事件增加社会成本 | 第34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43页 |
·政府对民众行为引导滞后 | 第34-36页 |
·政府信息公开的不充分、不真实、不及时 | 第36-38页 |
·政府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存在漏洞 | 第38-39页 |
·政府制定的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 第39-41页 |
·政府对文化渗透与文化强制缺乏战略思维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策略的思考 | 第43-58页 |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高效性原则 | 第43-44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44页 |
·加强普通大众的理性引导,培养其责任与危机意识 | 第44-47页 |
·加强对普通民众责任意识的培养 | 第45页 |
·加强对公众评判能力的引导 | 第45-46页 |
·安抚网络谣言平息后民众的心理 | 第46-47页 |
·推进和深化信息公开 | 第47-50页 |
·通过网络途径及时发布信息 | 第47-48页 |
·加强对信息网站的科学指导 | 第48页 |
·建立高效的信息应对机制 | 第48-50页 |
·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提升社会责任感 | 第50-53页 |
·培养网络运营商责任的意识 | 第51页 |
·督促网络运营商做好“把关人” | 第51-52页 |
·加强对网络运营商技术和机构设置的监管 | 第52页 |
·追究网络运营商失职的法律责任 | 第52-53页 |
·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 | 第53-56页 |
·培养网络谣言处理的法治意识与理念 | 第54页 |
·清理现有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行政法规 | 第55页 |
·出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程序性规定 | 第55-56页 |
·培养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与确立信息安全战略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