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立功的概述 | 第10-23页 |
一、 立功制度的立法根据、目的和价值 | 第10-14页 |
(一) 立功制度的立法根据 | 第10-11页 |
(二) 立功制度的本质 | 第11-13页 |
(三) 立功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13-14页 |
二、 立功的概念 | 第14-17页 |
(一) 关于立功概念的各种学说 | 第14-17页 |
三、 立功成立的要件 | 第17-23页 |
(一) 立功成立要件的学说及评析 | 第17-18页 |
(二) 立功成立应坚持的要件 | 第18-23页 |
第二章 立功线索的分类和认定标准 | 第23-28页 |
一、 立功线索综述 | 第23页 |
二、 立功线索来源的分类 | 第23-24页 |
(一) 立功线索来源于份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到案之前 | 第23-24页 |
(二) 立功线索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到案后才了解的 | 第24页 |
三、 立功线索的认定标准 | 第24-28页 |
(一) 立功线索具有可采纳性 | 第25-26页 |
(二) 立功线索须实效性 | 第26页 |
(三) 立功线索的亲历性 | 第26页 |
(四) 立功线索的非义务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特殊线索立功的认定 | 第28-46页 |
一、 连累犯立功的认定 | 第28-34页 |
(一) 连累犯的概念和特征 | 第28-29页 |
(二) 关于检举、揭发连累犯的行为的立功认定 | 第29-32页 |
(三) 连累犯对自己行为以及对其帮助的先前犯罪人犯罪行为的交代的立功认定 | 第32-34页 |
二、 对合犯立功的认定 | 第34-39页 |
(一) 对合犯的概念和特征 | 第34-35页 |
(二) 对合犯的性质及分类 | 第35-36页 |
(三) 对合犯一方揭发另一方的犯罪不能成立揭发型立功 | 第36-39页 |
三、 公职行为与立功的认定 | 第39-43页 |
(一) 公职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 第39页 |
(二) 公职人员之立功的认定 | 第39-43页 |
四、 揭发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与立功的认定 | 第43-46页 |
(一) 揭发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认定立功的争议 | 第44页 |
(二) 揭发自己是被害人的犯罪应当认定立功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