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以惑教学方法的实验及反思--以八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导论 | 第9-16页 |
| ·问题的缘起 | 第9-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2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 ·张诗亚教授的“惑论” | 第16-17页 |
| ·惑的教学价值 | 第16页 |
| ·以惑为诱的教学过程 | 第16-17页 |
| ·人本主义 | 第17-18页 |
| ·心理学 | 第18-20页 |
| ·数学学习心理学 | 第18-19页 |
| ·数学教学心理学 | 第19-20页 |
| ·教学论 | 第20-23页 |
| ·发现教学法 | 第20页 |
| ·交往教学论 | 第20-21页 |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21页 |
| ·数学教学的二重原理 | 第21-23页 |
| 3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 第23-39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介绍 | 第23-26页 |
| ·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23-25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 | 第25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 | 第25-26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 | 第26页 |
| ·实验背景简介 | 第26-27页 |
| ·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 ·实验假设 | 第27页 |
|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 ·实验的时间安排 | 第27页 |
| ·实验使用的教材 | 第27页 |
| ·实验设计与被试选择 | 第27-28页 |
| ·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与无关变量 | 第28-29页 |
| ·实验过程 | 第29页 |
| ·教学案例 | 第29-35页 |
|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学实录 | 第29-32页 |
|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实录 | 第32-35页 |
|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5-39页 |
| ·实验前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分析 | 第35-37页 |
| ·实验前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分析 | 第37-39页 |
| 4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实验的反思 | 第39-51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策略要求 | 第39-42页 |
| ·创设有效的惑境 | 第39-40页 |
| ·关注惑的个体性 | 第40页 |
| ·倡导学生的探究 | 第40-41页 |
| ·重视方向的引导 | 第41-42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特点分析 | 第42-44页 |
| ·良好的惑境是致知的起点 | 第42页 |
| ·学生的内心状态是致知的原动力 | 第42-43页 |
| ·学生的探究是致知的主要方式 | 第43-44页 |
| ·教师的启发诱导是致知的助推力 | 第44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第44-47页 |
| ·对教师的要求 | 第44-46页 |
| ·对学生的要求 | 第46-47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47-51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优势 | 第47-49页 |
| ·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不足 | 第49-51页 |
| 5 结论和建议 | 第51-53页 |
| ·实验的结论 | 第51页 |
| ·对应用者的建议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A: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表(一) | 第56-57页 |
| 附录B: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二) | 第57-58页 |
| 附录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