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衔接的定义 | 第13-14页 |
·中小学学习衔接 | 第14页 |
·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 | 第14-15页 |
·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 | 第15-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 学习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学习衔接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学习衔接学生主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学习衔接教师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维度及其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学习衔接 | 第22-23页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22-23页 |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学习衔接 | 第23页 |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习衔接 | 第23-24页 |
·最近发展区 | 第23-24页 |
·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学习衔接 | 第24页 |
·英语新课程标准与学习衔接 | 第24-26页 |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英语课程标准的差异性 | 第24-25页 |
·英语新课程标准与学习衔接 | 第25-26页 |
3 新课标下鲁山县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现状调查 | 第26-55页 |
·调查设计 | 第26-27页 |
·研究问题 | 第26页 |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研究被试 | 第26-27页 |
·调查工具 | 第27页 |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第27-29页 |
·调查目的 | 第27-28页 |
·确立问卷维度 | 第28-29页 |
·问卷对象 | 第29页 |
·访谈的设计及实施 | 第29-30页 |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第30-55页 |
·小学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现状 | 第30-36页 |
·初中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现状 | 第36-43页 |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现状 | 第43-49页 |
·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现状调查的归纳 | 第49-55页 |
4 新课标下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成因 | 第55-61页 |
·学生主观方面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成因的分析 | 第55-56页 |
·中小学学生个体与心理方面的差异 | 第55页 |
·中小学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差异 | 第55页 |
·中小学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程度的差异 | 第55-56页 |
·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缺少延续性 | 第56页 |
·教师客观方面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成因的分析 | 第56-58页 |
·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 第56-57页 |
·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习衔接问题意识淡薄 | 第57页 |
·中小学英语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 | 第57页 |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 | 第57-58页 |
·其他方面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成因的分析 | 第58-61页 |
·中小学英语课程学科地位的差异 | 第58页 |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差异 | 第58-59页 |
·中小学英语教材的不统一 | 第59页 |
·中小学英语学习评价方式的不同 | 第59-61页 |
5 新课标下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 | 第61-65页 |
·学生主观方面,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 | 第61-62页 |
·教师客观方面,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 | 第62-63页 |
·其他方面,优化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衔接影响因素的对策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附录 B:调查问卷 | 第69-77页 |
附录 C:访谈提纲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