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 课题依据、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四、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方法论概说 | 第22-4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进程 | 第22-3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内涵的揭示 | 第33-41页 |
一、 多重视域中的社会概念 | 第34-36页 |
二、 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与社会有机体 | 第36-38页 |
三、 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方法论的内在关联 | 第41-44页 |
一、 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 | 第41页 |
二、 方法论的有机整体性 | 第41-44页 |
第二章 批判继承研究方法 | 第44-7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44-52页 |
一、 康德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5-48页 |
二、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批判 | 第48-50页 |
三、 马克思对康德有机体思想的继承 | 第50-5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52-59页 |
一、 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52-57页 |
二、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批判 | 第57-58页 |
三、 马克思对黑格尔有机体思想的继承 | 第58-5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继承 | 第59-71页 |
一、 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59-66页 |
二、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 | 第66-68页 |
三、 马克思对孔德、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 | 第68-71页 |
第三章 比较对照研究方法 | 第71-94页 |
第一节 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 第71-81页 |
一、 生命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 第71-72页 |
二、 狭义的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 第72-79页 |
三、 广义的自然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 | 第79-81页 |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对照 | 第81-87页 |
一、 社会有机体个性的比较分析 | 第81-85页 |
二、 在个性比较中提炼出共性 | 第85-87页 |
第三节 片面性与全面性有机体的比较对照 | 第87-94页 |
一、 片面性有机体之间的相互比较 | 第88-90页 |
二、 全面性有机体与片面性有机体的比较 | 第90-94页 |
第四章 总体性研究方法 | 第94-136页 |
第一节 总体性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 第94-105页 |
一、 总体性方法:马克思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差异 | 第94-97页 |
二、 总体性方法的含义 | 第97-98页 |
三、 总体性方法的主要原则 | 第98-103页 |
四、 总体性方法的理论特征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具体总体分析 | 第105-113页 |
一、 具体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105-107页 |
二、 具体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07-113页 |
第三节 关联总体分析 | 第113-124页 |
一、 关联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113-115页 |
二、 关联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15-124页 |
第四节 历史总体分析 | 第124-136页 |
一、 历史总体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124-125页 |
二、 历史总体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25-136页 |
第五章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 | 第136-160页 |
第一节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 第136-142页 |
一、 矛盾分析法的含义 | 第136-138页 |
二、 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原则 | 第138-140页 |
三、 矛盾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 第140-142页 |
第二节 普遍矛盾分析 | 第142-148页 |
一、 客体性与主体性的辩证法则 | 第142-144页 |
二、 内生性与开放性的辩证法则 | 第144-146页 |
三、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法则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主要矛盾分析 | 第148-153页 |
一、 从总体角度出发 | 第149-150页 |
二、 从共时性角度出发 | 第150-152页 |
三、 从历时性角度出发 | 第152-153页 |
第四节 特殊矛盾分析 | 第153-160页 |
一、 从微观角度出发 | 第154-156页 |
二、 从整体生产角度出发 | 第156-157页 |
三、 从纵向演化角度出发 | 第157-160页 |
第六章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 | 第160-188页 |
第一节 结构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 第160-166页 |
一、 结构分析法的含义 | 第160-161页 |
二、 结构分析法的主要原则 | 第161-163页 |
三、 结构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关系结构分析 | 第166-175页 |
一、 社会的关系结构 | 第166-167页 |
二、 关系结构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67-175页 |
第三节 生产结构分析 | 第175-182页 |
一、 社会的生产结构 | 第175-176页 |
二、 生产结构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76-182页 |
第四节 总体结构分析 | 第182-188页 |
一、 从横向构成角度出发 | 第182-184页 |
二、 从主客体相结合角度出发 | 第184-186页 |
三、 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 | 第186-188页 |
第七章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 第188-215页 |
第一节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含义、原则与特征 | 第188-196页 |
一、 系统分析法的含义 | 第188-189页 |
二、 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原则 | 第189-193页 |
三、 系统分析法的理论特征 | 第193-196页 |
第二节 层次性分析 | 第196-201页 |
一、 系统结构层次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196-198页 |
二、 系统结构层次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198-201页 |
第三节 整体性分析 | 第201-208页 |
一、 系统整体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201-203页 |
二、 系统整体性分析视角把握社会有机体 | 第203-208页 |
第四节 动态性分析 | 第208-215页 |
一、 从系统耗散协同性出发 | 第208-210页 |
二、 从系统的自转换性出发 | 第210-212页 |
三、 从系统的自组织优化出发 | 第212-215页 |
第八章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方法论价值 | 第215-239页 |
第一节 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 第215-222页 |
第二节 推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 第222-230页 |
第三节 促进当今和谐世界建设的方法论价值 | 第230-239页 |
结语 | 第239-2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1-2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250-252页 |
后记 | 第252-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