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水陆交错带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 ·水陆交错带概念 | 第10-11页 |
| ·水陆交错带的分类及治理技术 | 第11-13页 |
| ·立地类型划分研究 | 第13-17页 |
| ·立地类型划分目的 | 第13页 |
| ·国内外立地类型划分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立地类型划分途径 | 第14-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气象水文 | 第17页 |
| ·土壤植被 | 第17-21页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样地设置 | 第22-23页 |
| ·调查方法 | 第23-25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4.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因子的分析与选择 | 第26-40页 |
| ·水陆交错带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 第26页 |
| ·水陆交错带立地条件分析 | 第26-29页 |
| ·河滩地立地类型划分相关因子研究 | 第29-32页 |
| ·数量化立地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 ·非数量化立地因子的显著性检验 | 第30-32页 |
| ·岸坡立地类型划分相关因子研究 | 第32-35页 |
| ·数量化立地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 ·非数量化立地因子的显著性检验 | 第34-35页 |
| ·立地因子分析结果 | 第35-40页 |
| ·河滩地立地因子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 ·岸坡立地因子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 5.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类型的划分 | 第40-47页 |
| ·河滩地立地类型分类结果 | 第40-42页 |
| ·岸坡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 第42-44页 |
|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分类系统及各立地类型的特征 | 第44-47页 |
| 6.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质量评价 | 第47-60页 |
| ·立地质量评价的原则 | 第47页 |
| ·立地质量评价层次模型的构造 | 第47-49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5页 |
| ·河滩地各层次的权重 | 第50-52页 |
| ·岸坡各层次的权重 | 第52-54页 |
| ·各立地类型组各层次的权重值 | 第54-55页 |
| ·立地指标评分标准 | 第55页 |
| ·立地质量的综合评价 | 第55-60页 |
| 7.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植被恢复的技术对策 | 第60-68页 |
| ·植物分布特点 | 第60-62页 |
| ·优势物种研究 | 第62-65页 |
| ·不同立地类型植被恢复建议 | 第65-66页 |
| ·每类立地具体配置模式 | 第66-68页 |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个人简介 | 第74-75页 |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