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安排行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17页
 一、选题背景第8-10页
  (一) 大班额在我国存在的必然性第8页
  (二) 大班额不利于教育公平第8-9页
  (三) 大班额中的座位安排影响教育过程均等第9页
  (四) 大班额中的座位安排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一) 理论意义第10页
  (二) 实践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5页
  (一)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3页
  (二) 国内相关研究第13-15页
  (三) 评价与启示第15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思路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五、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一章 我国大班额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特殊性分析第17-23页
 一、大班额教学内涵第17页
 二、我国大班额教学发展的基本历程与原因分析第17-19页
  (一) 我国大班额教学发展的基本历程第17-18页
  (二) 大班额教学形成的原因分析第18-19页
 三、大班额教学的特殊性分析第19-23页
  (一) 大班额教室环境污染度高第20页
  (二) 大班额阻碍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第20页
  (三) 大班额课堂人际互动机会不均等第20-21页
  (四) 大班额课堂教育关照度指数小第21页
  (五) 大班额的座位安排第21-23页
第二章 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价值思考及理论指导第23-31页
 一、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价值思考第23-24页
  (一) 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彰显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第23页
  (二) 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果第23-24页
  (三) 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可以有效促进教育过程的公平第24页
 二、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理论基础第24-31页
  (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第24-25页
  (二) 教育公平理论第25-27页
  (三) 互动理论第27-29页
  (四) 主体教育理论第29-31页
第三章 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安排现状调查——以扬州市为例第31-53页
 一、扬州市中学大班额教学概况第31-32页
 二、扬州市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安排现状调查第32-48页
  (一) 学校对大班额座位管理的制度调查第32-33页
  (二) 教师对班级座位安排的态度调查第33-35页
  (三) 课堂环境及座位安排的实际状况第35-48页
 三、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安排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第48-53页
  (一) 中学大班额座位安排存在的问题第48-51页
  (二) 中学大班额座位安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51-53页
第四章 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安排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第53-67页
 一、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第53页
 二、行动研究准备第53-55页
  (一) 确定研究对象和时间第53-54页
  (二) 确定研究目标第54页
  (三) 问卷访谈设计第54页
  (四) 座位设计第54-55页
  (五) 效果评价设计第55页
 三、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第55-60页
  (一) 讲授课座位安排的行动研究过程第55-58页
  (二) 讨论课座位安排的行动研究过程第58-60页
 四、行动效果观察与评价第60-63页
  (一) 讲授课观察与评价第60-61页
  (二) 讨论课观察与评价第61-63页
 五、行动效果反思第63-67页
  (一) 大班额教学存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区域第63-64页
  (二) 合理编排大班额座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第64-65页
  (三) 合理编排大班额座位可以促进教师课堂管理的高效性第65-67页
第五章 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原则及策略第67-74页
 一、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主要原则第67-69页
  (一) 公平性原则第67页
  (二) 主体性原则第67-68页
  (三) 合理搭配性原则第68页
  (四) 适度微调原则第68-69页
 二、科学安排中学大班额课堂座位的主要策略第69-74页
  (一) 借鉴国外班级规模和座位形式第69-70页
  (二) 树立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的观念第70-71页
  (三) 座位变换应努力与实际教学方式相匹配第71-72页
  (四) 座位变换形式应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第72页
  (五) 科学座位安排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三方合作与理解第72-74页
附录第7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础教育学生质性评价研究
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和教学研究--以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