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

新疆与西藏地区细菌多样性分析及四个潜在新种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细菌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4-19页
     ·特殊环境中细菌的多样性第14-15页
     ·细菌多样性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第15-18页
       ·依赖于培养技术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第15-16页
       ·不依赖培养技术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第16-18页
     ·多样性的测定第18-19页
       ·多样性指数第18-19页
   ·细菌分类学研究进展第19-39页
     ·细菌分类简史第20-22页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2-23页
     ·细菌的分类单元第23-24页
     ·细菌分类技术第24-34页
       ·常规鉴定第25-26页
       ·化学分类学与数值分类学第26-29页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29-34页
     ·细菌新分类单元的确立第34-35页
     ·相关细菌分类学的研究概况第35-39页
       ·放线菌第36-37页
       ·拟杆菌第37-38页
       ·变性杆菌第38-39页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第39-40页
第二章 新疆与西藏地区细菌多样性分析第40-69页
   ·前言第40-43页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第40-41页
     ·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第41-43页
   ·材料与方法第43-50页
     ·材料第43-45页
       ·样品与菌株第43页
       ·培养基第43页
       ·试剂第43-44页
       ·主要仪器第44-45页
     ·方法第45-50页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第45页
       ·细菌的形态学检测第45-46页
       ·Biolog系统第46-47页
       ·全细胞脂肪酸测定第47-48页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第48-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61页
     ·菌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第50-56页
       ·菌株的分离第50页
       ·菌株的形态特征第50-51页
       ·生理生化特性第51-53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53-54页
       ·分离菌株初步鉴定第54-56页
     ·细菌多样性分析第56-61页
       ·数据来源第56页
       ·新疆与西藏分离菌株物种多样性分析第56-59页
       ·新疆与西藏地区多样性指数分析第59-61页
   ·讨论第61页
     ·菌株分离与初步鉴定第61页
     ·新疆与西藏地区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9页
第三章 四个潜在新分类单元的多相分类学研究第69-117页
   ·前言第69-72页
     ·Dyadobacter属第69-70页
     ·土地杆菌属第70-71页
     ·Naxibacter属第71页
     ·气微菌属第71-72页
   ·材料与方法第72-81页
     ·材料第72-74页
       ·菌株第72-73页
       ·培养基第73页
       ·试剂第73-74页
       ·主要仪器第74页
     ·方法第74-81页
       ·形态特征第74-75页
       ·生长特征第75页
       ·Biolog系统第75页
       ·API系统第75-77页
       ·其他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第77-78页
       ·全细胞脂肪酸组分测定第78页
       ·醌组分的测定第78-79页
       ·胞壁氨基酸分析第79-80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80页
       ·基因组G+C mol%含量的测定第80页
       ·DNA-DNA分子杂交第80-81页
   ·菌株12116~T第81-90页
     ·结果第81-86页
       ·形态特征第81-82页
       ·API系统检测结果第82-84页
       ·部分其他生理生化特性第84页
       ·化学分类特征第84-85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图第85-86页
       ·基因组G+C mol%第86页
     ·讨论第86-90页
   ·菌株12157~T第90-99页
     ·结果第90-96页
       ·形态特征第90-91页
       ·API系统检测结果第91-93页
       ·部分其它生理生化特性第93页
       ·化学分类特征第93-95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图第95页
       ·基因组G+C mol%第95-96页
     ·讨论第96-99页
   ·菌株TYLN1~T第99-107页
     ·结果第99-104页
       ·形态特征第99-100页
       ·Biolog系统检测结果第100页
       ·其它生理生化特征第100页
       ·API系统检测结果第100-101页
       ·细胞化学组分第101-103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图第103页
       ·基因组G+C mol%第103-104页
       ·DNA-DNA分子杂交结果第104页
     ·讨论第104-107页
   ·菌株X16-7~T第107-115页
     ·结果第107-113页
       ·形态特征第107-108页
       ·API系统检测结果第108-110页
       ·部分其它生理生化特性第110页
       ·化学分类特征第110-111页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图第111-112页
       ·基因组G+C mol%第112-113页
     ·讨论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文献第117-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目录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耐辐射奇球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以及两个新种的多相分类鉴定
下一篇:人锌指蛋白基因ZNF300表达及其PU.1转录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