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国内外可变进气系统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2-20页 |
·发动机流动过程模拟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 第12-13页 |
·可变进气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进排气系统内气体的动态效应 | 第16-17页 |
·管道中的压力波传播的基础知识 | 第17页 |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 第17-19页 |
·气体动态效应对多缸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课题的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国内外可变配气正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可变气门技术的分类 | 第20-21页 |
·配气正时对充气效率的影响 | 第21-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流程介绍以及计算原理 | 第25-36页 |
·项目背景 | 第25页 |
·工作流程图 | 第25-27页 |
·发动机性能计算原理 | 第27-30页 |
·BOOST 建模流程 | 第27页 |
·计算输入 | 第27-28页 |
·发动机性能评价参数及各参数控制原则 | 第28-29页 |
·进气歧管分析 | 第29-30页 |
·配气机构优化计算原理 | 第30-36页 |
·软件简介 | 第30页 |
·AVL EXCITE TD 的应用 | 第30-31页 |
·运动学分析和评价 | 第31-32页 |
·动力学分析和评价 | 第32-33页 |
·缓冲段设计 | 第33-35页 |
·工作段设计 | 第35-36页 |
3.进气歧管与配气机构的匹配优化 | 第36-59页 |
·进气歧管优化 | 第36-43页 |
·发动机一维建模 | 第36页 |
·优化思路 | 第36-37页 |
·关键参数介绍 | 第37-41页 |
·歧管分析结果 | 第41-43页 |
·优化进排气凸轮型线 | 第43-56页 |
·配气机构一维建模与思路 | 第43-45页 |
·关键参数的介绍 | 第45页 |
·凸轮型线设计(cam design) | 第45-46页 |
·运动学校核 | 第46-47页 |
·动力学校核 | 第47-52页 |
·四套凸轮组合方案的仿真对比 | 第52-56页 |
·两种凸轮型线方案的仿真与试验对比 | 第56-57页 |
·仿真对比 | 第56页 |
·试验对比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4.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