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独活寄生丸及颗粒质量标准研究的基础研究工作 | 第13-23页 |
·处方组成与处方分析 | 第13页 |
·处方中各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 | 第13-16页 |
·独活的质量标准 | 第13-14页 |
·秦艽的质量标准 | 第14页 |
·细辛的质量标准 | 第14页 |
·桂枝的质量标准 | 第14页 |
·防风的质量标准 | 第14页 |
·白芍的质量标准 | 第14-15页 |
·桑寄生的质量标准 | 第15页 |
·当归的质量标准 | 第15页 |
·川芎的质量标准 | 第15页 |
·熟地黄的质量标准 | 第15页 |
·党参的质量标准 | 第15-16页 |
·杜仲的质量标准 | 第16页 |
·川牛膝的质量标准 | 第16页 |
·茯苓的质量标准 | 第16页 |
·甘草的质量标准 | 第16页 |
·处方药材所含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6-20页 |
·独活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秦艽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7页 |
·细辛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7页 |
·桂枝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防风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8页 |
·白芍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8页 |
·桑寄生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8页 |
·当归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川芎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9页 |
·熟地黄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9页 |
·党参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9页 |
·杜仲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9页 |
·川牛膝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茯苓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20页 |
·甘草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 第20页 |
·制备工艺研究 | 第20-21页 |
·独活寄生丸及颗粒标准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 第21-22页 |
·原药材 | 第21页 |
·成品 | 第21-22页 |
·阴性对照样品 | 第22页 |
·独活寄生丸阴性对照样品 | 第22页 |
·独活寄生颗粒阴性对照样品 | 第22页 |
·标准物质 | 第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独活寄生丸质量标准研究 | 第23-72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3页 |
·鉴别 | 第23-40页 |
·显微鉴别 | 第23-25页 |
·独活的TLC鉴别 | 第25-27页 |
·当归、川芎的TLC鉴别 | 第27-29页 |
·白芍的TLC鉴别 | 第29-31页 |
·秦艽的TLC鉴别 | 第31-33页 |
·熟地黄的TLC鉴别 | 第33-35页 |
·其他薄层鉴别研究 | 第35-40页 |
·检查 | 第40-42页 |
·马兜铃酸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通则检查 | 第41页 |
·重金属检查 | 第41-42页 |
·含量测定 | 第42-63页 |
·独活的含量测定 | 第42-48页 |
·秦艽的含量测定 | 第48-57页 |
·白芍的含量测定 | 第57-6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3-64页 |
· | 第63页 |
· | 第63页 |
· | 第63页 |
· | 第63-64页 |
·含量测定附图 | 第64-72页 |
第三部分 独活寄生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72-99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72页 |
·鉴别 | 第72-80页 |
· | 第72-74页 |
·秦艽的薄层鉴别研究 | 第74-76页 |
·其他薄层鉴别研究 | 第76-80页 |
·检查 | 第80-81页 |
·马兜铃酸含量测定 | 第80页 |
·通则检查 | 第80-81页 |
·重金属检查 | 第81页 |
·含量测定 | 第81-93页 |
·秦艽的含量测定 | 第81-89页 |
·白芍的含量测定 | 第89-9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3-94页 |
· | 第93页 |
· | 第93页 |
· | 第93-94页 |
·含量测定附图 | 第94-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