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倪瓒逸品山水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元朝社会政治大背景 | 第10-12页 |
·元代的政权组织形式 | 第10页 |
·进入元代仕途的捷径 | 第10-11页 |
·文人所处的生活状态 | 第11-12页 |
第2章 隐逸文化 | 第12-17页 |
·隐的概述 | 第12-13页 |
·隐逸之风的开始 | 第12页 |
·隐士的时代性问题 | 第12-13页 |
·隐士的概括 | 第13页 |
·隐逸的实质 | 第13页 |
·逸的概述 | 第13-16页 |
·逸的解释 | 第14页 |
·“逸品”的阐述 | 第14页 |
·四格的解释 | 第14-15页 |
·“逸品”的特征 | 第15-16页 |
·“逸品”代表者——倪瓒 | 第16-17页 |
第3章 倪瓒简介 | 第17-19页 |
·家世 | 第17页 |
·观念 | 第17-18页 |
·对其评价 | 第18-19页 |
第4章 影响倪瓒“逸品”山水创作的源泉 | 第19-22页 |
·在题材和风格的选择上——钱选 | 第20页 |
·在物象的寓意上——郑思肖 | 第20页 |
·在构图、用笔上——赵孟頫 | 第20-22页 |
第5章 倪瓒“逸品”山水分析 | 第22-32页 |
·对其文字理解 | 第22页 |
·逸品本质 | 第22-24页 |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 第22-23页 |
·象征意味 | 第23-24页 |
·倪瓒“逸品”山水之创造心态 | 第24-26页 |
·首先表现为自由 | 第24-25页 |
·其次是种虚静的心理境界的实现 | 第25-26页 |
·作品分析 | 第26-28页 |
·“逸品”技法上运用 | 第28-30页 |
·董其昌评价其技法 | 第28页 |
·“疏密”体的技法体现 | 第28-29页 |
·山石技法 | 第28-29页 |
·竹枝技法 | 第29页 |
·对比与西方“游戏说” | 第29-30页 |
·倪瓒“逸品”山水画风特色 | 第30-32页 |
·“柔” | 第30页 |
·“远” | 第30-32页 |
第6章 倪瓒“逸品”山水的审美 | 第32-34页 |
·倪瓒逸品山水与西方视觉审美的区别及原因 | 第32页 |
·体会倪瓒“逸品”山水境界 | 第32-33页 |
·如何欣赏倪瓒“逸品”山水 | 第33-34页 |
第7章 倪瓒“逸品”山水之贡献 | 第34-46页 |
·倪瓒的贡献一 | 第35-43页 |
·逸美的最初代表——孙位 | 第35-36页 |
·对比孙位和倪瓒的“逸美” | 第36页 |
·倪瓒人格画风与玄学的渊源 | 第36-37页 |
·用王弼玄学观来解读倪瓒人格画风 | 第37-39页 |
·倪瓒自比之——“清” | 第39-40页 |
·倪瓒对立之——“俗” | 第40-42页 |
·倪瓒重“清”抑“俗” | 第42-43页 |
·倪瓒的贡献二 | 第43-46页 |
·“密体”风格由来 | 第43-44页 |
·画风影响之——弘仁 | 第44-46页 |
第8章 总结 | 第46-49页 |
·倪瓒与“元四家”关系 | 第46-47页 |
·体会及对后世影响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