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汉字识别的形、音、义关系的三种理论 | 第11-15页 |
·直通理论 | 第12-13页 |
·语音中介理论 | 第13-14页 |
·双通道理论 | 第14-15页 |
·汉字形、音、义激活的先后顺序研究 | 第15-16页 |
·字形激活在先,字音、字义同时激活 | 第15页 |
·字形的激活在先,字音的激活早于字义的激活 | 第15-16页 |
·字形激活在先,字义早于字音激活 | 第16页 |
·研究范式综述 | 第16-19页 |
·研究形、音、义激活常用的实验范式 | 第16-18页 |
·本实验的研究范式——色词干扰范式及其变式 | 第18-19页 |
·本研究所采用的 SOA | 第19-21页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假设 | 第21-24页 |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研究假设 | 第22-24页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被试 | 第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实验程序 | 第26-29页 |
·实验概述 | 第26页 |
·实验程序与步骤 | 第26-29页 |
·实验 1 纳西族儿童汉字形、音、义的色词干扰效应 | 第26-27页 |
·实验 2 不同刺激呈现时间的 Stroop 范式的变式 | 第27-28页 |
·实验 3 结合启动范式的色词干扰效应的变式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4章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中的形、音、义激活的色词干扰实验 | 第30-32页 |
·形、音、义激活的经典 Stroop 效应比较结果 | 第30-32页 |
·不同刺激呈现时间的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的实验分析 | 第32-39页 |
·刺激呈现时间为 57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32-34页 |
·刺激呈现时间为 100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34-35页 |
·刺激呈现时间为 145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35-37页 |
·刺激呈现时间为 270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37-39页 |
·Stroop 范式变式的形、音、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6页 |
·SOA 为 57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39-40页 |
·SOA 为 100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40-42页 |
·SOA 为 145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42-44页 |
·SOA 为 270ms 时,不同年级的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情况 | 第44-46页 |
第5章 综合讨论 | 第46-51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的特点 | 第46-49页 |
·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 第49页 |
·年级变量对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的形、音、义激活进程 | 第51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的语音自动激活 | 第51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的年级间效应差异 | 第51页 |
·纳西族儿童汉字识别的形、音、义激活进程的连续观 | 第51-52页 |
·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 第52页 |
·方法上的创新 | 第52页 |
·激活模型的创新 | 第52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附录 A 获取实验材料开放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 B 反向获取实验材料补充开放式问卷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