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网络媒介特性研究 | 第12-14页 |
二、媒介融合研究 | 第14-16页 |
三、网络与传播模式 | 第16-18页 |
四、网络与新闻研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拟达到的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微博与新闻传播流程—以“真维斯事件”为例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微博与信息传播流程 | 第23-25页 |
一、传播流程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二、微博改造新闻传播流程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清华真维斯”事件的微博扩散流程 | 第25-35页 |
一、群体传播的“圈”效应 | 第26-27页 |
二、意见领袖助推事件进程 | 第27-30页 |
三、大众传播的“场”效应传播 | 第30-33页 |
四、舆论消退期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微博传播的路径变化分析 | 第35-38页 |
一、新闻来源即时广泛 | 第35-36页 |
二、“去中心化”式的传播形式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网络论坛与新闻传播流程—以“天涯论坛”15天新闻样本为例 | 第38-50页 |
第一节 研究样本说明 | 第38-43页 |
第二节 “媒介共鸣”与“断裂”——网络论坛传播状况分析 | 第43-45页 |
一、“媒介共鸣”现象 | 第43-44页 |
二、“议题断裂”现象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网络论坛对传播流程的影响 | 第45-50页 |
一、网络论坛作为新型民意表达平台 | 第45-47页 |
二、网络论坛的区别化影响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网络参与下的传统媒体传播—以“徐武被精神病”为例 | 第50-60页 |
第一节 徐武事件的概述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徐武事件的传播阶段划分 | 第51-55页 |
一、事件危机爆发期 | 第51-52页 |
二、舆论沸腾期 | 第52-54页 |
三、关注消退期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传播流程中的“共振”现象分析 | 第55-58页 |
第四节 事件互动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网络传播媒介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第60-75页 |
第一节 新闻标题的通俗化 | 第60-63页 |
一、口语化凸显贴近性 | 第60-62页 |
二、网络流行语成为标题元素 | 第62-63页 |
第二节 消息来源的偏向分析 | 第63-68页 |
一、“韩寒方舟子”事件始末 | 第64页 |
二、事件中的消息来源状况统计 | 第64-68页 |
第三节 新闻价值标准的转变 | 第68-71页 |
一、“云南省水利厅干部聚众打麻将”事件始末 | 第69页 |
二、价值判别标准的转变分析 | 第69-71页 |
第四节 新闻报道框架的改变 | 第71-75页 |
一、“日本青年武汉丢车”事件概述 | 第71-72页 |
二、事件报道框架的分析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9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研究发现 | 第75-77页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