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前部低速碰撞的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汽车耐撞性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实车碰撞试验方法 | 第14页 |
·台车碰撞试验方法 | 第14页 |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14-15页 |
·汽车保险杠系统低速碰撞的耐撞性研究 | 第15-20页 |
·保险杠系统的结构形式 | 第15-17页 |
·各国保险杠的法规和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和重点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1-28页 |
·有限元理论简介 | 第21页 |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21-26页 |
·运动方程 | 第21-22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2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2页 |
·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中心差分法 | 第23-24页 |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 | 第24-25页 |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 第25页 |
·接触算法 | 第25-26页 |
·沙漏控制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第28-33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相关参数的选择 | 第28-30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计算中相关参数的选择 | 第29-30页 |
·整车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确认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低速碰撞法规比较 | 第33-53页 |
·低速碰撞的试验要求 | 第33-40页 |
·美国保险杠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 第33-35页 |
·我国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评价标准 | 第35-37页 |
·RCAR 的试验要求 | 第37-39页 |
·IIHS 试验要求 | 第39-40页 |
·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美国保险杠标准纵向碰撞试验模型 | 第40-41页 |
·美国保险杠标准“角度”碰撞试验模型 | 第41页 |
·中国保险杠标准纵向碰撞试验模型 | 第41-42页 |
·中国保险杠标准“角度”碰撞试验模型 | 第42页 |
·RCAR 正面碰撞试验模型 | 第42-43页 |
·碰撞试验结果 | 第43-50页 |
·美国保险杠标准摆捶碰撞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中国保险杠标准摆捶碰撞试验结果 | 第45-48页 |
·RCAR 碰撞试验结果 | 第48-50页 |
·碰撞试验对比 | 第50-52页 |
·摆捶试验对比 | 第50页 |
·低速碰撞对比 | 第50-52页 |
·高速碰撞与低速碰撞对比 | 第52页 |
·车辆低速碰撞改进建议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RCAR 试验的吸能盒与纵梁匹配优化 | 第53-64页 |
·台车试验模型的验证 | 第53-55页 |
·低速前碰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优化设计 | 第56-58页 |
·设计变量 | 第56-57页 |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第57-58页 |
·目标优化过程 | 第58-63页 |
·实验设计 | 第58-60页 |
·Kriging 代理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模拟退火算法 | 第60-61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