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缩略语 | 第11-13页 |
数学符号表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OFDM 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OFDM 技术的特点 | 第15-16页 |
·OFDM 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OFDM 的 ICI 抑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2 OFDM 系统子载波间干扰的来源分析 | 第22-46页 |
·典型 OFDM 系统及 ICI 的来源分析 | 第22-24页 |
·非理想的模拟前端介绍 | 第24-27页 |
·无线系统上下变频的结构 | 第24-25页 |
·模拟前端的非理想特性 | 第25-27页 |
·相位噪声 | 第27-33页 |
·相位噪声的来源 | 第27页 |
·相位噪声的模型 | 第27-30页 |
·相位噪声产生 ICI | 第30-33页 |
·I/Q 失衡产生 ICI 的分析 | 第33-38页 |
·非线性电路 | 第38-41页 |
·功放非线性电路的模型 | 第38-39页 |
·非线性功放产生 ICI | 第39-41页 |
·无线时变信道 | 第41-45页 |
·无线信道的特点 | 第41-42页 |
·时变信道的特点 | 第42-43页 |
·时变信道产生 ICI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基于训练序列的频偏、信道与 PHN 频域联合估计 | 第46-62页 |
·引言 | 第46-48页 |
·系统模型 | 第48-50页 |
·现有的联合估计方法 | 第50-52页 |
·频偏、信道与 PHN 时域联合估计算法 | 第50-51页 |
·基于双 LS 的 PHN 与信道联合估计算法 | 第51-52页 |
·基于训练序列的频偏、信道与 PHN 频域联合估计 | 第52-59页 |
·频域信号模型 | 第52-54页 |
·存在 PHN 时频域频偏估计算法及其简化 | 第54-56页 |
·信道与 PHN 的频域联合估计及其简化 | 第56-59页 |
·复杂度比较 | 第59页 |
·仿真结果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基于 CPE 插值的相位噪声与数据符号联合估计 | 第62-76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系统模型 | 第63-64页 |
·数据传输阶段的 PHN 抑制算法 | 第64-66页 |
·传统 CPE 估计与均衡 | 第64-65页 |
·基于双 LS 的 PHN 与数据符号的联合估计与均衡 | 第65-66页 |
·基于 CPE 插值的 PHN 估计与均衡 | 第66-68页 |
·PHN 估计 | 第66-67页 |
·PHN 均衡 | 第67页 |
·基于 CPE 插值的迭代 PHN 估计与均衡 | 第67-68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68页 |
·性能分析与仿真 | 第68-73页 |
·SINR 分析 | 第68-70页 |
·仿真结果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5 存在频偏和 PHN 的协同 OFDM 系统模型及接收机算法研究 | 第76-98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存在频偏和 PHN 的协同 OFDM 系统模型 | 第77-82页 |
·系统模型 | 第77-79页 |
·信号处理过程的数学描述 | 第79-82页 |
·目的节点的内接收机设计 | 第82-96页 |
·内接收机结构 | 第82-85页 |
·前导短训练阶段 | 第85-89页 |
·前导长训练阶段 | 第89-93页 |
·数据传输阶段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时变信道下 OFDM 系统 ICI 均衡算法 | 第98-110页 |
·引言 | 第98-99页 |
·系统模型 | 第99-100页 |
·经典 ICI 均衡算法 | 第100-103页 |
·匹配滤波器检测 | 第101页 |
·迫零均衡 | 第101页 |
·最小均方误差均衡 | 第101-102页 |
·带限 MMSE 均衡 | 第102页 |
·V-BLAST 算法 | 第102-103页 |
·SAGE-OSIC 算法 | 第103-106页 |
·信号形式 | 第103页 |
·初始化及迭代 | 第103-105页 |
·排序准则 | 第105-106页 |
·复杂度分析 | 第106-107页 |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论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 第110-112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附录 | 第126-127页 |
A. 作者攻读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 | 第126-127页 |
B. 作者攻读期间参与的相关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