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立体交叉、并行隧道对地表扰动影响研究 | 第11-13页 |
·立体交叉、并行隧道相互扰动影响研究 | 第13-15页 |
·立体交叉、并行隧道开挖控制技术研究 | 第15页 |
·现状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立体交叉、并行隧道施工的一般力学原理 | 第17-27页 |
·概述 | 第17页 |
·立体交叉、并行隧道施工扰动的相关力学原理 | 第17-22页 |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 第17-20页 |
·隧道开挖后的塑性应力状态 | 第20-21页 |
·隧道支护后的三次应力状态 | 第21-22页 |
·近接施工的分类 | 第22-24页 |
·近接施工影响度的判别准则 | 第24-25页 |
·近接施工的影响分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湘江隧道井字交叉段工程概况及数值计算模型概述 | 第27-44页 |
·工程概况 | 第27-34页 |
·营盘路湘江隧道工程简介 | 第27页 |
·湘江隧道井字交叉段简介 | 第27-28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8-2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围岩分级 | 第30页 |
·设计概况 | 第30-34页 |
·计算基本理论 | 第34-38页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35-38页 |
·数值计算模型概述 | 第38-43页 |
·确定模型三维尺寸 | 第38-39页 |
·选用单元类型 | 第39页 |
·设置边界条件 | 第39页 |
·模拟初期支护结构 | 第39-40页 |
·选取计算参数 | 第40页 |
·检验网格划分合理性 | 第40-41页 |
·确定应力释放系数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湘江隧道井字交叉段开挖扰动影响数值模拟 | 第44-73页 |
·上下交叉开挖顺序比较 | 第44-58页 |
·施工顺序及模拟过程 | 第44页 |
·地表沉降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拱顶及拱底位移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围岩应力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初期支护应力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上下交叉开挖顺序选择 | 第58页 |
·CRD 法开挖匝道扰动效应动态模拟 | 第58-71页 |
·施工工况及分析说明 | 第58-60页 |
·匝道对主线位移场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0-64页 |
·匝道对主线周边围岩应力场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4-65页 |
·匝道对主线支护结构应力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5-68页 |
·D匝道对C匝道位移场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8-69页 |
·D匝道对C匝道周边围岩应力场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9页 |
·D匝道对C匝道衬砌结构应力的开挖扰动效应 | 第69-70页 |
·选取地表沉降线动态变化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湘江隧道井字交叉段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第73-92页 |
·概述 | 第73-74页 |
·锚杆 | 第74-76页 |
·锚杆的作用 | 第74-75页 |
·锚杆的布置形式 | 第75页 |
·锚杆的强度计算 | 第75页 |
·锚杆在匝道中的实际应用 | 第75-76页 |
·管棚 | 第76-77页 |
·管棚的作用 | 第76页 |
·管棚施工的控制参数 | 第76-77页 |
·管棚在匝道中的实际应用 | 第77页 |
·注浆 | 第77-82页 |
·注浆的作用 | 第77-78页 |
·注浆的设计计算 | 第78页 |
·地表袖阀管注浆 | 第78-81页 |
·超前小导管注浆 | 第81-82页 |
·拱顶回填注浆 | 第82页 |
·爆破控制 | 第82-91页 |
·爆破振动强度评价标准 | 第83-85页 |
·爆破振动现场实测 | 第85-87页 |
·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 第87-90页 |
·爆破振动峰值振速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9页 |
发表论文 | 第99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