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2、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拟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的厘定 | 第15-27页 |
一、实效和实效性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实效性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6-17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点 | 第19-22页 |
(一) 实效的延迟性 | 第19-20页 |
(二) 实效的持久性 | 第20页 |
(三) 实效的综合性 | 第20-21页 |
(四) 实效的内在性 | 第21-22页 |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价值 | 第22-27页 |
(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进行评价 | 第22-24页 |
(二)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 第24-25页 |
(三)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状况分析 | 第27-32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 | 第27-30页 |
(一) 对党的执政比较认同,但认识程度有待深化 | 第27-28页 |
(二) 价值追求比较理性和务实,但社会责任感淡薄 | 第28页 |
(三) 道德观念水平较高,但知行脱节 | 第28-29页 |
(四) 竞争意识以及主体意识较强,但集体意识淡薄 | 第29页 |
(五) 个性突出,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 第29-30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引发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 容易引发家庭问题 | 第30页 |
(二) 导致高校教育的不完善 | 第30-31页 |
(三) 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 第32-41页 |
一、社会环境的因素 | 第32-33页 |
(一)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 | 第32页 |
(二) 传统文化中消极面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三) 主旋律弘扬的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 第33页 |
二、学校教育的因素 | 第33-36页 |
(一) 教育思想上的滞后 | 第34页 |
(二) 教育目标上的模糊 | 第34-35页 |
(三) 教育内容上的脱节 | 第35页 |
(四) 教育方法上的陈旧 | 第35-36页 |
(五) 教育者自身的局限 | 第36页 |
三、家庭教育的因素 | 第36-38页 |
(一) 经济条件等硬环境的差异 | 第37页 |
(二) 父母和谐关系等软环境的不足 | 第37页 |
(三) 住校等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 | 第37-38页 |
四、自我教育的因素 | 第38-41页 |
(一) 自我认识的偏差 | 第38-39页 |
(二) 自我要求的不完善 | 第39页 |
(三) 自我践行的不足 | 第39-40页 |
(四) 自我监督的缺失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41-52页 |
一、改善社会环境 | 第41-44页 |
(一) 普及道德规范弘扬正气 | 第41-42页 |
(二) 弘扬国学文化精华应对西方思潮 | 第42页 |
(三) 提高公民素质建设现代文明 | 第42-43页 |
(四) 加强德治与法治结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第43页 |
(五) 正确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构建健康舆论环境 | 第43-44页 |
二、强化高校教育 | 第44-46页 |
(一)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 第44-45页 |
(二)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 | 第45页 |
(三)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创新 | 第45-46页 |
三、优化家庭教育 | 第46-48页 |
(一) 努力改善硬环境的差异 | 第47页 |
(二) 构建和谐的软环境 | 第47-48页 |
(三) 改变大学生家庭教育观念 | 第48页 |
四、努力进行自我教育 | 第48-52页 |
(一) 正确的认识自我 | 第49页 |
(二) 制定合理的自我要求 | 第49-50页 |
(三) 努力进行自我践行 | 第50页 |
(四) 加强自我的监督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