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9页 |
·石油污染物概述 | 第12-15页 |
·基本性质 | 第12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与分布 | 第12-14页 |
·石油类污染物的危害 | 第14-15页 |
·西北地区石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15-23页 |
·西北地区石油污染特征 | 第15-16页 |
·石油类污染物在环境中赋存状态 | 第16-18页 |
·水-沉积物界面石油物质的吸附和释放 | 第18-23页 |
·王瑶水库石油沉积物特点 | 第23-24页 |
·沉积物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23页 |
·水库泥沙和石油污染物传输 | 第23-24页 |
·石油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24-30页 |
·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 第25-27页 |
·生物降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生物修复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30-31页 |
·课题来源 | 第30-31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2章 石油类污染物静态释放规律研究 | 第39-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标准油和标准溶液配置 | 第40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测定方法 | 第40-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静态释放动力学研究 | 第42-51页 |
·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释放动力学模型 | 第42-44页 |
·石油物质静态释放模型季节性变化 | 第44-51页 |
·沉积物中石油物质迁移规律 | 第51-57页 |
·沉积物中石油含量变化 | 第51-53页 |
·沉积物中石油组分分析 | 第53-57页 |
·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对上覆水体水质污染的时效性研究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3章 王瑶水库水体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特征分析 | 第61-78页 |
·王瑶水库概况 | 第61页 |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测定及分析 | 第61-62页 |
·采样点的布置、样品采集及保存 | 第61-62页 |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水库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分布状况 | 第62-74页 |
·坝前区域内沉积物中石油含量分析 | 第62-66页 |
·支流交汇区域沉积物中石油含量分析 | 第66-73页 |
·研究区域内沉积物石油污染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沉积物石油组分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4章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 | 第78-100页 |
·石油降解菌种的筛选 | 第78-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菌种驯化和分离 | 第79-80页 |
·高效菌种的筛选与鉴定 | 第80-82页 |
·高效降解菌最佳生长条件研究 | 第82-87页 |
·生物修复中试试验研究 | 第87-98页 |
·试验基地的建立 | 第87-88页 |
·试验方案和装置设计 | 第88-89页 |
·石油污染强度对生物修复过程参数的影响 | 第89-93页 |
·添加营养物质条件下操作方式对石油降解的影响 | 第93-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4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03-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