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背景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基本观点和创新突破 | 第21-23页 |
·基本观点 | 第21-22页 |
·创新与突破 | 第22-23页 |
2 韩城概况 | 第23-43页 |
·自然地理概貌 | 第23-28页 |
·地理特征 | 第23页 |
·气候条件 | 第23-24页 |
·物产资源 | 第24页 |
·历史文化 | 第24-27页 |
·规划和格局 | 第27-28页 |
·古城人文背景 | 第28-33页 |
·历史记忆 | 第29-31页 |
·传统习俗 | 第31-33页 |
·选址 | 第33-42页 |
·选址理念 | 第33-37页 |
·规模和形态 | 第37-40页 |
·环境特征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3 古城传统建筑环境 | 第43-79页 |
·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 第43-44页 |
·天人合一 | 第43页 |
·技艺合一 | 第43-44页 |
·以人为本 | 第44页 |
·情景交融 | 第44页 |
·古城大环境 | 第44-45页 |
·传统公共建筑环境 | 第45-58页 |
·传统建筑现状 | 第45-47页 |
·典型传统建筑 | 第47-58页 |
·传统民居建筑 | 第58-67页 |
·古城四合院的基本类型 | 第59-64页 |
·四合院空间形态 | 第64-66页 |
·装饰艺术 | 第66-67页 |
·传统建筑环境现状统计 | 第67-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79-111页 |
·相关概念理解 | 第79-8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 第79-8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空间 | 第82-8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 第83-8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 第85-88页 |
·历史积淀性 | 第85-86页 |
·民族性 | 第86页 |
·地域性 | 第86-87页 |
·活态性 | 第87-88页 |
·传承性 | 第8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 第88-91页 |
·历史文化价值 | 第88-89页 |
·民族精神价值 | 第89页 |
·产业价值 | 第89页 |
·构建和谐社会 | 第89-90页 |
·社会文化多样性 | 第90-91页 |
·韩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搜集统计 | 第91-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5 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支撑的关系 | 第111-151页 |
·传统建筑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11-13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现状 | 第111-11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建筑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 第114-115页 |
·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和更新 | 第115-138页 |
·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 | 第138-142页 |
·概念理解 | 第138页 |
·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点分析 | 第138-142页 |
·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 第142-150页 |
·二者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 第142-14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需要传统建筑空间的物质支持 | 第144-146页 |
·传统建筑空间环境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密切 | 第146-14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载体的营造有利于共同发展 | 第148-149页 |
·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关系框架 | 第149-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第151-165页 |
·保护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 第151-153页 |
·自然原因 | 第151页 |
·历史原因 | 第151-152页 |
·社会原因 | 第152页 |
·认识原因 | 第152-15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 第153-15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模式 | 第153-15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模式 | 第154-156页 |
·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 第156-162页 |
·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 | 第156-160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160-162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162-164页 |
·融合促进,共同发展 | 第162页 |
·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 | 第162-163页 |
·法律法规约束 | 第163-164页 |
·小结 | 第164-16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5-166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66-16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界定 | 第166页 |
·后续研究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3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