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5页 |
·群组密钥协商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Ad Hoc网络群组密钥协商未来研究趋势 | 第21-25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29-45页 |
·代数知识 | 第29-30页 |
·模n剩余类 | 第29页 |
·群的定义 | 第29页 |
·群的阶 | 第29页 |
·循环群 | 第29-30页 |
·困难问题假设 | 第30-31页 |
·针对密钥协商协议的攻击 | 第31-32页 |
·攻击者类型 | 第31页 |
·攻击类型 | 第31-32页 |
·密钥协商协议的安全性目标 | 第32-33页 |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第33-40页 |
·安全性类别 | 第34-35页 |
·计算复杂度安全分析模型 | 第35-36页 |
·计算复杂度安全证明方法 | 第36页 |
·形式化安全模型(Formal Security Model) | 第36-40页 |
·相关密码学组件 | 第40-43页 |
·数字签名算法(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 第40-41页 |
·单向置换(One-Way Permutation) | 第41页 |
·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 | 第41页 |
·分组/对称密码(Block/Symmetric Cipher) | 第41-42页 |
·伪随机函数集(Pseudo-Random Function Family) | 第42-43页 |
·本章总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Ad Hoc网络轮数优化的组密钥协商子协议 | 第45-57页 |
·背景介绍及本章组织结构 | 第45页 |
·安全模型 | 第45-48页 |
·协议描述 | 第48-51页 |
·上行阶段(Upflow stage) | 第48页 |
·中间交互阶段(Interchange stage,两方DH协议) | 第48-49页 |
·下行阶段(Downflow stage) | 第49-50页 |
·显示认证和贡献性的实现 | 第50-51页 |
·协议分析 | 第51-54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1-53页 |
·性能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 | 第53-54页 |
·协议在Ad Hoc网络环境的应用 | 第54-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大规模Ad Hoc网络中基于分簇的认证群组密钥协商协议 | 第57-81页 |
·背景介绍及本章组织结构 | 第57-58页 |
·安全假设 | 第58-59页 |
·双线性映射(Bilinear Map) | 第58-59页 |
·G_1中的计算Diffie-Hellman问题(Computational DH,CDH Problem) | 第59页 |
·G中的判断Diffie-Hellman问题(Decisional DH,DDH Problem) | 第59页 |
·主要模块 | 第59-62页 |
·BSL短签名算法 | 第59-60页 |
·簇内密钥协商算法(Intra-cluster Group Key Agreement,IC-GKA) | 第60页 |
·簇间密钥生成算法(Arbitrary Topology Generalization of Diffie-Hellman,AT-GDH) | 第60-62页 |
·安全模型 | 第62-64页 |
·执行模型(Execution Model) | 第62-63页 |
·攻击模型(Adversarial Moel) | 第63页 |
·安全性定义(Security Definition) | 第63-64页 |
·协议描述 | 第64-70页 |
·分簇算法(Clustering Algorithm) | 第64-65页 |
·建立最小生成树(Constructing Spanning Tree) | 第65页 |
·基于多跳分簇的密钥协商算法 | 第65-70页 |
·协议分析 | 第70-79页 |
·安全性证明(Security Proof) | 第70-75页 |
·对抵抗内部攻击(Attacks of Malicious Participants/Insiders)的分析 | 第75-76页 |
·复杂度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总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Ad Hoc网络基于Clique的计算高效的群组密钥协商协议 | 第81-101页 |
·背景介绍及本章组织结构 | 第81页 |
·主要模块 | 第81-84页 |
·父子节点密钥协商(Parent-Children Key Agreement,PCKA) | 第81-82页 |
·DB协议 | 第82-83页 |
·对称加密算法(Symmetric Encrpytion) | 第83-84页 |
·安全模型 | 第84-85页 |
·协议描述 | 第85-91页 |
·分簇算法 | 第85页 |
·建立最小生成树 | 第85页 |
·非认证群组密钥协商(Unauthenticated Clique-based Group Key Agreement,UCGKA) | 第85-89页 |
·认证群组密钥协商(Authenticated Clique-based Group Key Agreement,ACGKA) | 第89-90页 |
·可抵抗内部攻击的协议 | 第90-91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91-94页 |
·复杂度分析 | 第94-96页 |
·能耗分析 | 第96-99页 |
·通信能量消耗 | 第97页 |
·计算能量消耗 | 第97-98页 |
·总能量消耗 | 第98-99页 |
·本章总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Ad Hoc网络中基于共享口令的加密簇密钥协商协议 | 第101-115页 |
·背景介绍及本章组织结构 | 第101-102页 |
·安全假设 | 第102页 |
·DDH假设 | 第102页 |
·Group Decisional Diffie-Hellman问题,GDDH | 第102页 |
·安全模型 | 第102-104页 |
·攻击者能力 | 第102-103页 |
·语义安全性 | 第103-104页 |
·协议描述 | 第104-106页 |
·协议描述 | 第104-105页 |
·安全结论 | 第105-106页 |
·安全证明 | 第106-111页 |
·定理6.1的证明 | 第106-110页 |
·定理6.2的证明 | 第110-111页 |
·效率对比 | 第111-112页 |
·本章总结 | 第112-11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论文总结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