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3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一) 相关学科研究的启示 | 第11-13页 |
(二) 课程研究范式的变革 | 第13-15页 |
(三) 英语重要地位的凸显 | 第15-16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6-23页 |
(一) 历史的回眸 | 第16-21页 |
(二) 现实的追问 | 第21-22页 |
(三) 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 | 第22-23页 |
三、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5-34页 |
(一) 关于课程与文化的研究 | 第26-28页 |
(二)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 | 第28-29页 |
(三) 关于文化教学的研究 | 第29-31页 |
(四) 关于英语课程的研究 | 第31-33页 |
(五) 关于文化品格的研究 | 第33页 |
(六) 文献梳理的结论 | 第33-34页 |
五、思路与方法 | 第34-3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一) 视角的创新 | 第35页 |
(二) 内容的创新 | 第35-37页 |
第一章 理性反思: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课程发展的审视 | 第37-53页 |
一、第一阶段:1978—1992 | 第38-43页 |
(一) 英语教学目标及特点 | 第38-39页 |
(二) 英语教学内容及特点 | 第39-40页 |
(三) 英语教学实施及特点 | 第40-42页 |
(四) 英语教学评价及特点 | 第42-43页 |
二、第二阶段:1993—2000 | 第43-47页 |
(一) 英语教学目标及特点 | 第43-44页 |
(二) 英语教学内容及特点 | 第44-45页 |
(三) 英语教学实施及特点 | 第45-46页 |
(四) 英语教学评价及特点 | 第46-47页 |
三、第三阶段:2001—至今 | 第47-53页 |
(一) 英语课程目标及特点 | 第48-49页 |
(二) 英语课程内容及特点 | 第49-50页 |
(三) 英语课程实施及特点 | 第50-52页 |
(四) 英语课程评价及特点 | 第52-53页 |
第二章 文化解析: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内涵 | 第53-79页 |
一、文化、文化品格与英语课程 | 第53-67页 |
(一) 文化 | 第53-59页 |
(二) 文化品格 | 第59-61页 |
(三)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释义 | 第61-67页 |
二、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理论基础 | 第67-74页 |
(一)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语言学基础 | 第67-69页 |
(二)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课程论基础 | 第69-73页 |
(三)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社会文化理论基础 | 第73-74页 |
三、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属性 | 第74-79页 |
(一)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自主性 | 第74-75页 |
(二)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建构性 | 第75-76页 |
(三) 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实践性 | 第76-79页 |
第三章 文化检视: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现状 | 第79-101页 |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79-81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79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79-81页 |
(三) 研究工具的设计 | 第81页 |
(四) 研究数据的整理 | 第81页 |
(五) 研究结果的局限 | 第81页 |
二、研究结果分析 | 第81-101页 |
(一) 英语课程目标的调查与分析 | 第82-88页 |
(二) 英语教材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 第88-92页 |
(三) 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 第92-98页 |
(四) 英语课程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文化构建: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彰显(上) | 第101-113页 |
一、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构建目标 | 第101-106页 |
(一) 树立英语教育的文化过程取向 | 第101-102页 |
(二) 发挥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 | 第102-104页 |
(三)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素养 | 第104-105页 |
(四) 实现学生生命个体的完整教育 | 第105-106页 |
二、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构建原则 | 第106-113页 |
(一) 整合性原则 | 第106-108页 |
(二) 情境化原则 | 第108-109页 |
(三) 平等性原则 | 第109-111页 |
(四) 发展性原则 | 第111-112页 |
(五) 实践性原则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文化构建: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彰显(下) | 第113-133页 |
一、构建多元取向的英语课程目标 | 第113-118页 |
(一) 确定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 | 第113-114页 |
(二) 英语课程目标的分类体系 | 第114-117页 |
(三) 英语课程目标发展之应然 | 第117-118页 |
二、注重英语教材内容的文化选择 | 第118-123页 |
(一) 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二) 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的组织 | 第120-122页 |
(三) 加强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122-123页 |
三、加强英语课程实施的文化渗透 | 第123-128页 |
(一) 理解文化知识的层次性 | 第123-125页 |
(二) 注重课堂教学的文化性 | 第125-127页 |
(三) 课外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第127-128页 |
四、树立英语课程评价的文化导向 | 第128-133页 |
(一) 文化导向评价的理念 | 第128-129页 |
(二) 文化导向测试的类型 | 第129-130页 |
(三) 文化导向测试的内容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文化发展:英语课程文化品格的追求 | 第133-147页 |
一、注重提升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 第133-136页 |
(一) 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结构 | 第133-134页 |
(二) 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 | 第134-135页 |
(三) 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优化 | 第135-136页 |
二、营造英语课程实施的文化环境 | 第136-141页 |
(一) 环境与英语教学 | 第137页 |
(二) 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分析 | 第137-138页 |
(三) 教学环境的优化 | 第138-141页 |
三、实现英语课程建设的文化使命 | 第141-147页 |
(一) 文化的传播 | 第142-143页 |
(二) 文化的对话 | 第143-144页 |
(三) 文化的融通 | 第144-147页 |
结束语:迈向文化意义生成的英语课程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附录 | 第161-169页 |
附录1:教师问卷 | 第161-164页 |
附录2:学生问卷 | 第164-166页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第166-167页 |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 第167-169页 |
后记 | 第169-17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