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注训诂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 、 因声求义分析 | 第14-20页 |
| ·因声求义的内容 | 第15-17页 |
| ·明假借 | 第15-16页 |
| ·贯通异形词 | 第16页 |
| ·判定联绵词 | 第16-17页 |
| ·因声求义的方法 | 第17-20页 |
| ·音同 | 第17-18页 |
| ·音义同 | 第18页 |
| ·某即某也 | 第18页 |
| ·语转 | 第18-19页 |
| ·语有轻重 | 第19-20页 |
| 二、 词汇学分析 | 第20-30页 |
| ·词义分析 | 第20-22页 |
| ·词义演变分析 | 第20-22页 |
| ·引申义探求 | 第22页 |
| ·词汇分析 | 第22-30页 |
| ·以今语释古语 | 第22-24页 |
| ·以方俗语释古语 | 第24页 |
| ·关于外来词 | 第24-25页 |
| ·关于双音词 | 第25-27页 |
| ·反训 | 第27-28页 |
| ·转训、互训 | 第28-29页 |
| ·别异义、别异训 | 第29页 |
| ·辨析同义词 | 第29-30页 |
| ·类推 | 第30页 |
| 三、 语法分析 | 第30-32页 |
| ·辞 | 第30-31页 |
| ·指明词性 | 第31页 |
| ·词类活用 | 第31-32页 |
| 四、 郭注引用资料分析 | 第32-37页 |
| ·印证古书 | 第32-36页 |
| ·引用典故、流传故事 | 第36页 |
| ·引用民谣谚语 | 第36页 |
| ·引用外域风俗 | 第36-37页 |
| 五、郭璞注训诂成就与不足 | 第37-40页 |
| ·成就 | 第37-39页 |
| ·重视方俗语善用活语言 | 第37页 |
| ·打破迷信态度严谨 | 第37页 |
| ·保存古书资料 | 第37-38页 |
| ·发明某些训诂体例 | 第38-39页 |
| ·失误 | 第39-40页 |
| ·词义训释中存在着某些失误 | 第39页 |
| ·引书之失误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注释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45-46页 |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