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第一章 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 第22-36页 |
一、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2-25页 |
(一) 中国的特殊国情 | 第22-23页 |
(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特殊的党情 | 第23-25页 |
二、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25-3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化思想 | 第25-29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化思想 | 第25-26页 |
2. 列宁的民族化思想 | 第26-28页 |
3.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 第28-29页 |
(二) 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 第29-30页 |
三、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30-36页 |
(一) 自小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第30-31页 |
(二) 留学莫斯科东方大学,打下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 第31-33页 |
(三) 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36-4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孕育萌芽时期(1919-1927) | 第36-37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时期(1928-1937) | 第37-38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时期(1938-1949) | 第38-40页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深化时期(1949-1959)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42-51页 |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 第42-45页 |
(一) “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 第42-43页 |
(二)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变成中国字,而且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革命,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 | 第43-44页 |
(三) “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 第44-45页 |
二、关于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 第45-47页 |
(一) 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 第45-46页 |
(二) 近代中国的党情——党在理论上的准备不足 | 第46-47页 |
(三) 原马克思主义者在早期著作中鲜有提及中国以及在中国传播的障碍 | 第47页 |
三、关于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 第47-51页 |
(一) 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前提 | 第47-48页 |
(二) 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重要条件 | 第48-49页 |
(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础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第51-54页 |
一、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51-52页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 第51页 |
(二) 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有所贡献 | 第51-52页 |
二、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2-54页 |
(一) 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有重大指导意义 | 第52-53页 |
(二) 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是我们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的光辉典范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