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0-20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与价值第11-12页
  (二) 实践意义与价值第12页
 三、国内外课程评价研究现状第12-17页
  (一) 关于高校课程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第12-14页
  (二) 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的发展历史第14-15页
  (三) 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模式第15-16页
  (四) 关于高等学校课程评价元评价第16-17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20页
  (一) 核心概念界定第17-19页
  (二) 研究思路第19页
  (三)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一章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现状分析第20-24页
 一、当前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0-23页
  (一) 课程评价意识不强第20-21页
  (二) 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第21页
  (三) 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第21-22页
  (四) 课程评价模式不完善第22-23页
  (五) 课程评价管理不健全第23页
 二、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3-24页
  (一) 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准确定位第23-24页
  (二) 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偏离第24页
第二章 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经验与启示第24-28页
 一、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经验第24-26页
  (一) 强调多维度的课程评价第25页
  (二) 构建细致的课程评价体系第25页
  (三) 注重对课程资源的评价第25页
  (四) 重视课程评价元评价第25-26页
 二、国外高校课程评价的启示第26-28页
  (一) 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26页
  (二) 课程评价对象的多元化第26-27页
  (三) 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第27页
  (四) 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第27-28页
第三章 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模式第28-32页
 一、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类型第28-29页
  (一)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第28页
  (二) 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第28-29页
  (三) 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第29页
 二、地方高校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第29-32页
  (一) 泰勒的目标(goal) 评价模式第29-30页
  (二) 斯塔弗尔比姆的 CIPP 评价模式第30页
  (三)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goal-free)第30-31页
  (四) 斯塔克的外观( countenance) 评价模式第31页
  (五) 回应性(responsive) 评价模式第31页
  (六) 解释模式第31-32页
第四章 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第32-40页
 一、构建地方高校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第32-36页
  (一) 理念上,建立明确的课程评价意识第32-33页
  (二) 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完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第33-35页
  (三) 开发实用的课程评价模式第35-36页
 二、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第36-40页
  (一) 构建学校内部的形成性评价机制第36-37页
  (二) 建立专业的课程评价中介机构第37-38页
  (三) 构建外部监督控制机制第38页
  (四) 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第38-40页
结语第40-42页
注释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及参与研究的课题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表达VEGF165和TGFβ1对人根尖乳头细胞矿化及牙本质样组织再生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脑电肌电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