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正义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9页 |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荀子正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5-21页 |
一、荀子正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二、荀子正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6-21页 |
(一) 荀子“义”的思想渊源 | 第16-18页 |
(二) 荀子“礼”思想的渊源 | 第18-19页 |
(三) 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渊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荀子正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 第21-35页 |
一、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 性恶论的理论内涵 | 第21-22页 |
(二) 社会的起源说 | 第22-24页 |
二、正义的制度规范与价值原则 | 第24-28页 |
(一) 礼的起源及其价值原则 | 第24-25页 |
(二) 义的价值原则 | 第25-26页 |
(三) “仁”“义”“礼”的关系 | 第26-27页 |
(四) 礼、法关系 | 第27-28页 |
三、社会正义的理想秩序 | 第28-35页 |
(一) 正名的目的 | 第28-29页 |
(二) 君臣之道 | 第29-32页 |
(三) 君、臣、民的关系 | 第32-35页 |
第三章 荀子正义思想的具体措施 | 第35-39页 |
一、人才选拔的公平正义 | 第35-36页 |
二、财富分配的的正义 | 第36-37页 |
三、社会保障领域的正义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荀子正义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当代价值 | 第39-47页 |
一、荀子正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39-40页 |
二、荀子正义思想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一) 性恶论的局限性 | 第40-41页 |
(二) 人治的负面效应 | 第41页 |
三、荀子正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41-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