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纵向岭谷区地—气—水—生耦合效应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引言第11-22页
   ·研究意义第11-14页
   ·研究背景第14-16页
     ·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14-15页
     ·自然地理学的整合研究第15-16页
     ·课题支撑第16页
   ·文献综述第16-19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6-18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8-19页
   ·研究内容和目标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目标第20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研究区概况第22-32页
   ·界线和范围第22-23页
   ·自然地理特征第23-29页
   ·社会经济特征第29-30页
   ·过去的自然环境变化第30-32页
3.背景知识和基础理论第32-36页
   ·耦合系统的概念第32页
   ·计算机和GIS技术第32-34页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第34-36页
4.数据采集和准备第36-44页
   ·工作平台和数据分类第36-39页
     ·软硬件简介第36页
     ·数据分类系统第36-37页
     ·数据采集和转化第37-39页
   ·纵向岭谷区DEM的生成第39页
   ·纵向岭谷区气象资料等值线的生成第39-41页
     ·分布式气温、降水模型第39-41页
     ·纵向岭谷区气温、降水模拟等值线的生成第41页
   ·纵向岭谷区植被分布图的生成第41-42页
   ·纵向岭谷区流域和水系的生成第42-44页
5.纵向岭谷区地—气—水—生耦合效应的研究第44-68页
   ·纵向岭谷地—气—水—生要素空间分布规律第44-60页
     ·地貌空间分异分析第44-46页
     ·气候空间分异分析第46-53页
     ·水文空间分异分析第53-56页
     ·植被空间分异分析第56-60页
   ·纵向岭谷区地—气—水—生要素相关性分析第60-68页
     ·地貌格局是耦合效应的物理基础第60-61页
     ·通道—廊道效应第61-63页
     ·阻隔—屏障效应第63-68页
6.全球变化下纵向岭谷区地—气—水—生的预测研究第68-82页
   ·全球变化研究现状第68-71页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第68-69页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第69-71页
   ·全球变化预估下的21世纪中国变化情景第71-75页
     ·中国变化情景研究的意义第71-72页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第72-73页
     ·全球变化变化情景下的中国情景第73-75页
   ·中国变化情景下的纵向岭谷区气—水—生的预估研究第75-82页
     ·云南全球变化研究综述第75-76页
     ·全球变化情景下的纵向岭谷区情景第76页
     ·全球变化研究情景下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预估第76-82页
7.主要结论和问题第82-84页
   ·主要结论第82-83页
   ·主要问题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A第90-92页
附录B第92-95页
个人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实施研究
下一篇:农科有机化学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