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藏书大家傅增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缘起 | 第9-12页 |
| 第一章 家世、生平与著述 | 第12-30页 |
| 第一节 家世 | 第12-16页 |
| 第二节 生平 | 第16-21页 |
| 一、聪颖少年 | 第16页 |
| 二、历练幕客 | 第16-18页 |
| 三、教育长官 | 第18-19页 |
| 四、京津名士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主要著述 | 第21-30页 |
| 第二章 聚书藏园 | 第30-68页 |
| 第一节 藏弆始末 | 第30-43页 |
| 一、家世藏书 | 第31-32页 |
| 二、继承祖庭、锐意收藏 | 第32-40页 |
| 三、归于公藏 | 第40-43页 |
| 第二节 藏书特色 | 第43-55页 |
| 一、宋元本多 | 第44页 |
| 二、明清刻本中多汲古阁本 | 第44-45页 |
| 三、孤本不少 | 第45-47页 |
| 四、宋元人专集多,史部旧本多,词集极少 | 第47-48页 |
| 五、汇“一家眷属”多 | 第48-49页 |
| 六、藏书多同时代文化名人手迹 | 第49-51页 |
| 七、补配精美 | 第51-52页 |
| 八、装潢典雅 | 第52-54页 |
| 九、善本多数校过且留有题跋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聚书途径 | 第55-68页 |
| 一、继承 | 第55-56页 |
| 二、访购 | 第56-59页 |
| 三、抄录 | 第59-61页 |
| 四、友朋馈赠 | 第61-63页 |
| 五、交流 | 第63-64页 |
| 六、搭印 | 第64-68页 |
| 第三章 傅增湘对其藏书的研究 | 第68-101页 |
| 第一节 鉴定版本 | 第68-77页 |
| 一、版本鉴定的内容 | 第69-71页 |
| 二、鉴定版本的方法 | 第71-75页 |
| 三、版本鉴定的成果 | 第75-77页 |
| 第二节 校勘群书 | 第77-92页 |
| 一、校勘的原则与方法 | 第78-83页 |
| 二、校勘的内容与成就 | 第83-88页 |
| 三、对乾嘉学者的继承与突破 | 第88-92页 |
| 第三节 撰写题记 | 第92-101页 |
| 第四章 流通古籍 | 第101-132页 |
| 第一节 傅增湘流通古籍的三种渠道 | 第101-104页 |
| 一、抄录 | 第102页 |
| 二、发表校记暂济人急以俟来者 | 第102-103页 |
| 三、刊刻 | 第103-104页 |
| 第二节 傅增湘刊刻古籍的主要原则 | 第104-108页 |
| 一、重视初刻宋元本,强调保存旧籍原貌 | 第104-105页 |
| 二、力求刻印完美 | 第105-107页 |
| 三、注重实用 | 第107-108页 |
| 第三节 傅增湘刊刻古籍的主要功绩 | 第108-127页 |
| 一、自己出资刊印 | 第108-116页 |
| 二、为张元济等人印书提供底本校本 | 第116-122页 |
| 三、积极推动社会刊印事业 | 第122-127页 |
| 第四节 傅增湘刊刻古籍的艰难 | 第127-132页 |
| 结束语 | 第132-137页 |
| 附录 傅增湘简谱 | 第137-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4-157页 |
| 后记 | 第157-15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