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 | 第13-14页 |
(一) 以中央对西藏的统治为重点 | 第13-14页 |
(二) 以行政为重点 | 第14页 |
(三) 以古代为重点 | 第14页 |
(四) 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为重点 | 第14页 |
四、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14-15页 |
(二) 统一思想认识的需要 | 第15页 |
(三) 维护国家声誉和形象的需要 | 第15页 |
五、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填补了行政史研究的空白 | 第15页 |
(二) 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西藏古代行政史 | 第15页 |
(三) 以新的角度论述西藏的主权归属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唐代西藏行政史 | 第17-24页 |
一、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关系 | 第17-18页 |
二、唐朝时期西藏的行政体制 | 第18-20页 |
(一) 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建制 | 第19页 |
(二) 吐蕃王朝的行政体制 | 第19-20页 |
三、唐朝时期西藏的军事制度 | 第20-21页 |
四、唐朝时期西藏的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五、唐朝时期西藏的文化制度 | 第22-23页 |
(一) 创造文字 | 第22页 |
(二) 建筑宫室 | 第22-23页 |
(三) 其他文化制度 | 第23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一) 吐蕃王朝建立 | 第23页 |
(二) 军政合一制度明显 | 第23页 |
(三) 政教合一制度初见端倪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宋朝时期西藏行政史 | 第24-30页 |
一、四个王系 | 第24-25页 |
(一) 萨王系 | 第24-25页 |
(二) 阿里王系 | 第25页 |
(三) 亚泽王系 | 第25页 |
(四) 雅隆觉阿王系 | 第25页 |
二、唃厮啰政权 | 第25-27页 |
三、元昊建国 | 第27页 |
四、西藏与宋朝的贸易 | 第27-28页 |
(一) 贡赐贸易 | 第27-28页 |
(二) 边境贸易 | 第28页 |
(三) 城镇市场贸易 | 第2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一) 内部纷争明显,战乱频繁 | 第28-29页 |
(二) 贸易得到加强 | 第29页 |
(三) 佛教得以盛行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元代西藏行政史 | 第30-46页 |
一、元代西藏的行政区划及重要地位 | 第30-31页 |
二、元代西藏的行政体制 | 第31-38页 |
(一) 宣政院 | 第31-32页 |
(二) 宣慰使司 | 第32-35页 |
(三) 基层组织 | 第35-38页 |
三、元代西藏主要政策 | 第38-43页 |
(一) 设立帝师,优宠喇嘛 | 第38-40页 |
(二) 僧俗并用,政教合一 | 第40-41页 |
(三) 清查户口 | 第41-42页 |
(四) 建立驿站 | 第42-43页 |
四、元代西藏行政制度效果分析 | 第43-45页 |
(一) 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 第43页 |
(二) 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 第43-44页 |
(三) 促进民族融合 | 第44-4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一) 西藏真正纳入中国版图 | 第45页 |
(二) 中央对西藏统治的行政机构建立 | 第45页 |
(三) 治藏政策更加有效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明代西藏行政史 | 第46-56页 |
一、明代西藏行政区划及体制 | 第46-48页 |
(一)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 第46-47页 |
(二) 朵甘都指挥使司 | 第47-48页 |
二、明代在卫藏及康区的宗教政策 | 第48-50页 |
(一) 三大法王 | 第48-49页 |
(二) 其他五法王及势力辖地 | 第49-50页 |
三、明代西藏的朝贡与赏赐制度 | 第50-52页 |
(一) 年例朝贡 | 第50-51页 |
(二) 请职朝贡 | 第51页 |
(三) 谢恩、庆贺朝贡 | 第51-52页 |
四、明代西藏的经济政策 | 第52-53页 |
(一) 实行“以马代赋”的差发马制度 | 第52-53页 |
(二) 朝贡互市 | 第53页 |
五、明代治藏与元代治藏的主要区别 | 第53-55页 |
(一) 宗教方面 | 第54页 |
(二) 政策方面 | 第54-55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一) 建立俗官制度 | 第55页 |
(二) 完善政教合一制度 | 第55页 |
(三) 经济政策得到完善 | 第55页 |
(四) 土司制度得以建立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清代西藏行政史 | 第56-68页 |
一、清代西藏的行政体制 | 第56-57页 |
(一) 清代西藏的行政区划 | 第56页 |
(二) 清代西藏的机构设置 | 第56-57页 |
二、清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 第57-63页 |
(一) 册封达赖喇嘛,设置驻藏大臣 | 第57-58页 |
(二) 订立治藏章程 | 第58-61页 |
(三) “众建而分其势” | 第61-62页 |
(四) 派驻官兵,整顿藏军 | 第62页 |
(五) 设立台站,“厘定疆域” | 第62-63页 |
三、清代西藏经济的制度 | 第63-64页 |
(一) 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扶助西藏经济 | 第63-64页 |
(二) 活跃民族贸易,发展西藏经济 | 第64页 |
四、清代西藏的其他制度 | 第64-66页 |
(一) 创办西藏白话报 | 第64-65页 |
(二) 兴办学堂 | 第65页 |
(三) 发展西藏的农牧工矿业 | 第65页 |
(四) 加强西藏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 | 第65-66页 |
(五) 其它方面的开发措施 | 第66页 |
五、清代对西藏开发的意义 | 第66-67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一) 进一步界定西藏的行政区划 | 第67页 |
(二) 政权消长明显,统治更加有力 | 第67页 |
(三) 治藏策略更加全面 | 第67-68页 |
第七章 中国西藏古代行政史的现实意义 | 第68-78页 |
一、中国西藏古代行政的基本特点 | 第68-72页 |
(一) 军政合一 | 第68-69页 |
(二) 政教合一 | 第69-70页 |
(三) 土司制度 | 第70-72页 |
(四) 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一直行使主权 | 第72页 |
二、中国西藏古代行政史的现实意义 | 第72-74页 |
(一) 在军队建设上要进一步加强 | 第73页 |
(二) 在宗教上要制定必要的政策 | 第73-74页 |
三、对策及建议 | 第74-78页 |
(一) 西藏的古代行政史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第74-75页 |
(二) 尊重民族特点和传统,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有利于西藏社会和经济发展 | 第75页 |
(三) 实行合理的宗教政策,有利于安定团结和民族融合 | 第75-76页 |
(四) 加强交流与经济贸易,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 第76页 |
(五) 加强援藏工作,有利于边防巩固和协调发展 | 第76-77页 |
(六) 加强教育和科研,增强西藏造血功能的增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