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基础科学论文--蚕的生理、遗传、生态、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论文

家蚕滞育的生理学研究--滞育激素对家蚕卵脂质、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与滞育卵长期保存

中文摘要第1-18页
文献综述第18-40页
 1 研究沿革第18-19页
 2 家蚕滞育的环境生理学研究第19-22页
 3 家蚕滞育的遗传学研究第22-23页
 4 家蚕滞育的生理生化学研究第23-34页
  4.1 滞育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第23-25页
  4.2 滞育与脂质代谢的研究第25-28页
  4.3 滞育与糖原磷酸化酶机能的研究第28-29页
  4.4 滞育与海藻糖酶机能的研究第29-31页
  4.5 滞育与山梨醇脱氢酶机能的研究第31-32页
  4.6 滞育与酯酶A机能的研究第32-34页
 5 家蚕滞育的内分泌学研究第34-37页
  5.1 滞育与咽下神经节的生理作用第34-35页
  5.2 滞育激素的分离、纯化及基因克隆第35-36页
  5.3 滞育激素作用机理的研究第36-37页
 6 家蚕卵长期保存的研究第37-40页
  6.1 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第37-38页
  6.2 非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第38-39页
  6.3 生殖细胞长期保存的研究第39-40页
第一章 绪论第40-43页
第二章 摘除咽下神经节对家蚕蛹期脂质代谢的影响第43页
引言第43-6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2.1.1 供试材料第43-44页
  2.1.2 卵巢、脂肪体、血液脂质的抽提第44页
  2.1.3 卵巢、脂肪体、血液脂质成分的定量分析第44-46页
  2.1.4 卵巢、脂肪体、血液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第46页
 2.2 试验结果第46-59页
  2.2.1 摘除咽下神经节对幼虫化蛹及产卵性的影响第46页
  2.2.2 卵巢、脂肪体、血液的脂质组成第46-49页
  2.2.3 咽下神经节摘除对蛹期脂质代谢的影响第49-54页
  2.2.4 滞育卵形成过程中卵巢、脂肪体、血液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第54-59页
 2.3 分析与讨论第59-62页
第三章 滞育激素对家蚕卵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第62页
引言第62-7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3.1.1 供试材料第62-63页
  3.1.2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第63-65页
   3.1.2.1 糖原的硫酸酚法测定定第63页
   3.1.2.2 游离糖类的液相色谱法测定第63-65页
 3.2 试验结果第65-73页
  3.2.1 合成滞育激素对滞育卵形成的影响第65页
  3.2.2 合成滞育激素诱导滞育卵糖原含量的变化第65页
  3.2.3 合成滞育激素诱导滞育卵海藻糖含量的变化第65-66页
  3.2.4 合成滞育激素诱导滞育卵山梨醇含量的变化第66页
  3.2.5 合成滞育激素诱导滞育卵甘油含量的变化第66页
  3.2.6 滞育卵胚胎发育期糖原含量的变化第66页
  3.2.7 合成滞育激素诱导滞育卵的孵化率第66-73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73-75页
第四章 家蚕卵滞育过程中Gpase.PFK.FBP及NAD-SDH的活性第75页
引言第75-88页
 4.1 材料及方法第76-80页
  4.1.1 供试蚕品种第76页
  4.1.2 酶素液的制备第76页
  4.1.3 反应体系及反应掖的制备第76-78页
  4.1.4 酶蛋白的Lowry法定量第78-80页
  4.1.5 酶活性的测定条件第80页
 4.2 试验结果第80-86页
  4.2.1 不同温度保护DH诱导滞育卵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第80-82页
  4.2.2 不同温度保护DH诱导滞育卵山梨醇脱氢酶的活性第82页
  4.2.3 不同温度保护DH诱导滞育卵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第82页
  4.2.4 不同温度保护DH诱导滞育卵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活性第82-84页
  4.2.5 非滞育卵胚胎发育中Gpase,PFK,PK及FBP的活性第84-86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86-88页
第五章 家蚕滞育卵长期保存的研究第88页
引言第88-9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5.1.1 供试材料第88-89页
  5.1.2 山梨醇及甘油含量的定量第89页
  5.1.3 长期保存卵的绝食生命率调查第89页
  5.1.4 长期保存卵的饲育调查第89-90页
 5.2 试验结果第90-95页
  5.2.1 不同蚕品种滞育性的差异第90-91页
  5.2.2 不同温度保存滞育卵山梨醇及甘油含量的变化第91-93页
  5.2.3 长期保存种的卵质及绝食生命率第93页
  5.2.4 长期保存种的饲育成绩第93-95页
 5.3 分析与讨论第95-97页
第六章 结论及综合讨论第97-102页
附: 缩写符号中英文对照表第102-104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8页
谢辞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
下一篇:家蚕sch系统胚胎期高温致死性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