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39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2 聚丙烯改性的主要方法 | 第14-17页 |
1.3 增韧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3.1 弹性体增韧机理 | 第17-22页 |
1.3.2 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 第22-24页 |
1.4 影响增韧的因素 | 第24-30页 |
1.4.1 本征参数 | 第24-29页 |
1.4.2 非本征参数 | 第29-30页 |
1.5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1-32页 |
1.6.1 基本目的 | 第31页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9页 |
2. PP/EOC共混物的流变及结晶行为的研究 | 第39-54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2.2.1 原材料 | 第40页 |
2.2.2 试样制备 | 第40-41页 |
2.2.3 流变性能测试 | 第41页 |
2.2.4 界面相互作用表征 | 第41-42页 |
2.2.5 结晶行为分析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2.3.1 流变性能 | 第43-45页 |
2.3.2 界面相互作用 | 第45页 |
2.3.3 结晶行为 | 第45-51页 |
2.4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3. PP/EOC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及性能的关系 | 第54-74页 |
3.1 前言 | 第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3.2.1 原材料 | 第54-55页 |
3.2.2 试样制备 | 第55页 |
3.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3.2.4 界面相互作用表征 | 第56页 |
3.2.5 形态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3.3.1 表观粘度及界面相互作用对形态的影响 | 第57-62页 |
3.3.2 形态及界面相互作用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3 加工条件对共混物形态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3.3.4 共混比例对共混物形态分布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8-71页 |
3.4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4. PP/碳酸钙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74-87页 |
4.1 前言 | 第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4.2.1 原材料 | 第74-75页 |
4.2.2 试样制备 | 第75页 |
4.2.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75页 |
4.2.4 形态结构分析 | 第75-76页 |
4.2.5 结晶行为分析 | 第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4.3.1 CaCO_3含量及粒径的影响 | 第76-83页 |
4.3.2 无机填料形状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5. PP/EOC和PP/碳酸钙二体系的逾渗增韧机理 | 第87-97页 |
5.1 前言 | 第87-8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5.2.1 数据处理 | 第88页 |
5.2.2 性能测试 | 第88-89页 |
5.2.3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4页 |
5.3.1 逾渗转变 | 第89-92页 |
5.3.2 二体系增韧行为的比较 | 第92-94页 |
5.4 结论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6. PP/EOC/碳酸钙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97-122页 |
6.1 前言 | 第97-9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8-101页 |
6.2.1 原材料 | 第98-99页 |
6.2.2 配方的设计 | 第99-100页 |
6.2.3 试样制备 | 第100页 |
6.2.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00-101页 |
6.2.5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101页 |
6.2.6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 第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9页 |
6.3.1 EOC及CaCO_3含量的影响 | 第101-108页 |
6.3.2 CaCO_3粒径及形状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3.3 弹性体性质及分散形态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6.3.4 基体性质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6.4 结论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总结 | 第122-124页 |
7.2 展望 | 第124-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