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临床观察 | 第14-39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试验目的与病例来源 | 第15页 |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临床分期的标准 | 第16页 |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第16页 |
·血热证的辨证标准 | 第16页 |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6-18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6-17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7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7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7-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18页 |
·试验药物及用药方法 | 第18页 |
·试验疗程 | 第18-19页 |
·试验期间注意事项 | 第19页 |
·观察指标 | 第19-21页 |
·一般项目 | 第19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19-20页 |
·不良事件因果关系判断依据和标准 | 第20页 |
·判断依据 | 第20页 |
·判断标准 | 第20页 |
·药物的安全性分级 | 第20页 |
·不良反应的随访 | 第20-21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1-23页 |
·PASI评分法 | 第21-22页 |
·皮损面积 | 第21页 |
·皮损严重程度 | 第21-22页 |
·临床疗效判定 | 第22页 |
·进行期银屑病中医证候评分 | 第22-23页 |
·总有效率和总显效率 | 第23页 |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病例脱落 | 第24页 |
·脱落的判定 | 第24页 |
·常见脱落原因 | 第24页 |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24页 |
·质量控制 | 第24页 |
2.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4-28页 |
·人口学特征情况 | 第24-25页 |
·银屑病患者病程情况 | 第25页 |
·银屑病患者曾经治疗情况 | 第25-26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PASI积分情况 | 第26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第26-27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皮损形态构成比 | 第27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舌质的情况比较 | 第27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舌苔的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脉象的情况比较 | 第28页 |
3. 结果 | 第28-30页 |
·疗效评价 | 第28-30页 |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皮损PASI评分的比较 | 第28-29页 |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情况比较 | 第29-30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0页 |
4. 不良反应统计 | 第30-31页 |
5. 讨论 | 第31-39页 |
·试验方法学及试验结果的评价 | 第31-39页 |
·试验设计和方法学的评价 | 第31-32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的临床疗效评价 | 第32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的安全性评价 | 第32-33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进行期血热证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理论探讨 | 第33-39页 |
·古代中医关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34页 |
·现代中医关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页 |
·导师关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35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的组成及方解 | 第35-39页 |
第二部分:加味凉血消风散对诱导型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 第39-68页 |
前言 | 第39页 |
1.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豚鼠银屑病动物模型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39-44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3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动物 | 第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药物与造模药物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分组 | 第40页 |
·造模 | 第40-41页 |
·治疗 | 第41页 |
·标本的收集 | 第41页 |
·样品的处理 | 第41-42页 |
·TNF-α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2.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影响的病理观察 | 第44-55页 |
·实验的目的 | 第4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动物 | 第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药物与造模药物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分组 | 第45页 |
·造模 | 第45页 |
·治疗 | 第45-46页 |
·标本的收集 | 第46页 |
·观察指标 | 第46-48页 |
·肉眼观察 | 第46页 |
·豚鼠鼠耳组织病理学评估 | 第46-47页 |
·免疫组化染色SP法PCNA的测定及结果判定 | 第47-4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肉眼观察 | 第48-49页 |
·一般情况 | 第48-49页 |
·豚鼠耳部形态 | 第49页 |
·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病理组织观察 | 第49-54页 |
·银屑病样皮损病理组织HE镜下观察 | 第49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模型组织角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样皮损炎症的影响 | 第51-52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样皮损病理的影响 | 第52-54页 |
·豚鼠鼠耳免疫组化SP法切片镜下观察 | 第54-55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银屑病样皮损PCNA表达的影响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68页 |
·立题依据 | 第55-58页 |
·银屑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58-60页 |
·阳性药物的选择 | 第60-61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心得安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TNF-α作用和意义 | 第61-65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心得安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组织病理的影响 | 第65-66页 |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豚鼠银屑病动物模型PCNA表达的影响的意义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件1 | 第76-92页 |
综述一 TNF-α与银屑病 | 第76-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实验研究进展 | 第83-92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件2 | 第92-93页 |
附件3 | 第93-96页 |
附件4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