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船舶压载水引起海洋生物入侵性危害 | 第14-17页 |
·船舶压载水问题的产生 | 第14-15页 |
·压载水引起的主要危害 | 第15-17页 |
·国际海事组织对压载水管理要求 | 第17-21页 |
·IMO《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 | 第17-18页 |
·G9、G8等相关技术导则 | 第18-21页 |
·基于《公约》的船舶压载水处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压载水置换 | 第22页 |
·紫外法 | 第22-24页 |
·电解法 | 第24-25页 |
·臭氧法 | 第25-26页 |
·压载水处理的其它方法 | 第26-30页 |
·船舶压载水的绿色治理方法-高级氧化技术 | 第30-37页 |
·羟基自由基及其性质 | 第30-31页 |
·羟基自由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31-34页 |
·国内外典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存在问题 | 第34-37页 |
·研究课题的项目来源、意义及内容 | 第37-38页 |
·研究课题项目来源及意义 | 第37页 |
·研究课题内容 | 第37-38页 |
第2章 大气压强电场放电生成羟基自由基的机理 | 第38-55页 |
·气体放电 | 第38-43页 |
·几种气体放电形式 | 第38-40页 |
·气体放电参数 | 第40-43页 |
·大气压强电场放电 | 第43-50页 |
·电介质层的选择 | 第43-44页 |
·放电间隙对放电强度影响 | 第44页 |
·强电场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 | 第44-45页 |
·强电场放电微流注理论 | 第45-48页 |
·强电场放电与其它放电形式的比较 | 第48-50页 |
·气体分子O_2和H_2O的离解、电离过程 | 第50-52页 |
·O_2的离解、电离过程 | 第50-51页 |
·H_2O的离解、电离过程 | 第51-52页 |
·大气压强电场放电下羟基自由基的形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处理后压载水总残余氧化剂衰减反应动力学 | 第55-68页 |
·总残余氧化剂的产生 | 第55-56页 |
·总残余氧化剂检测方法 | 第56-57页 |
·总残余氧化剂衰减动力学 | 第57-67页 |
·高盐度海水中总残余氧化剂衰减动力学 | 第59-62页 |
·低盐度海水中总残余氧化剂衰减动力学 | 第62-65页 |
·压载水中总残余氧化剂衰减动力学方程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海水中羟基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 第68-86页 |
·检测方法 | 第68-74页 |
·检测原理 | 第68-69页 |
·实验装置 | 第69-70页 |
·色谱条件 | 第70页 |
·标准曲线 | 第70-74页 |
·检测结果 | 第74-78页 |
·氧活性粒子注入浓度与TRO浓度关系 | 第74-75页 |
·海水中初始TRO浓度与·OH生成量关系 | 第75-78页 |
·羟基自由基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85页 |
·不同水体环境的影响 | 第78-79页 |
·捕捉剂SA浓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81-82页 |
·无机自由基抑制剂CO_3~(2-)的影响 | 第82-83页 |
·有机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影响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基于G8的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实验 | 第86-120页 |
·G8相关规定 | 第86-87页 |
·压载水处理设备 | 第86页 |
·G8认可的实验标准 | 第86-87页 |
·实验装置 | 第87-91页 |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海洋微藻培养 | 第91-92页 |
·藻类浓度检测方法 | 第92页 |
·细菌培养 | 第92页 |
·细菌浓度检测方法 | 第92-93页 |
·压载水水质检测方法 | 第93页 |
·羟基自由基致死压载水中有害生物实验 | 第93-109页 |
·羟基自由基致死压载水中有害生物的剂量效应 | 第93-97页 |
·羟基自由基致死海洋微藻的时间效应 | 第97-101页 |
·羟基自由基致死细菌的时间效应 | 第101-106页 |
·羟基自由基作用前后海洋微藻细胞形态分析 | 第106-107页 |
·羟基自由基对藻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影响 | 第107-109页 |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压载水水质变化 | 第109-119页 |
·实验压载水配制 | 第109-112页 |
·高盐度实验压载水水质变化 | 第112-116页 |
·低盐度实验压载水水质变化 | 第116-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压载水中溴酸盐检测方法 | 第120-139页 |
·压载水中溴酸盐的产生 | 第120-122页 |
·现有溴酸盐检测方法的分析 | 第122-123页 |
·压载水中溴酸盐的检测方法 | 第123-130页 |
·压载水样品前处理 | 第123-124页 |
·色谱条件 | 第124-125页 |
·标准曲线 | 第125-128页 |
·方法精密度、检测限和回收率 | 第128-130页 |
·压载水中生成溴酸盐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0-137页 |
·TRO浓度对溴酸盐影响 | 第130-132页 |
·Br~-浓度对溴酸盐影响 | 第132-133页 |
·不同的中和剂对溴酸盐影响 | 第133-135页 |
·TRO浓度衰减和溴酸盐浓度变化关系 | 第135-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7章 压载水中卤代有机物检测及其含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9-163页 |
·卤代有机物生成机理 | 第139-141页 |
·卤代有机物检测方法 | 第141-14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142页 |
·色谱条件和标准曲线 | 第142-147页 |
·羟基自由基处理后卤代有机物含量变化 | 第147-153页 |
·高盐度实验中卤代有机物含量变化 | 第147-150页 |
·低盐度实验中卤代有机物含量变化 | 第150-153页 |
·压载水中CHBr_3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3-162页 |
·初始TRO浓度对CHBr_3的影响 | 第154-156页 |
·Br~-浓度对CHBr_3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不同的中和剂对CHBr_3的影响 | 第157-159页 |
·TRO浓度衰减和CHBr_3浓度变化关系 | 第159-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结论 | 第163-164页 |
展望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79-1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