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信用风险及其评价模型综述 | 第13-18页 |
·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综述 | 第14-16页 |
·国内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综述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结构安排 | 第19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概述 | 第21-25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定义 | 第21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 | 第21-22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第22-23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32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 第25-26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6-27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非财务指标体系 | 第27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财务指标体系 | 第27-32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设计 | 第32-41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2-34页 |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主成分的精度分析 | 第33-34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4-37页 |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第34页 |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 第34-37页 |
·定量数据隶属度的确定 | 第37页 |
·D-S证据理论 | 第37-41页 |
·证据理论概述 | 第37-39页 |
·证据的处理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 第41-53页 |
·企业背景资料 | 第41-43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43-46页 |
·定量数据权重的确定 | 第43-45页 |
·定性数据权重的确定 | 第45-46页 |
·定量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基于证据理论的定性数据分析 | 第47-50页 |
·定性数据隶属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基于证据理论的定性数据合成 | 第48-50页 |
·我国商业银行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对制造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