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1-14页 |
二、学界对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研究 | 第14-20页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哲学视域中的社会冲突和社会控制 | 第22-47页 |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内涵 | 第22-37页 |
一、社会冲突的内涵 | 第22-24页 |
二、社会控制的内涵 | 第24-28页 |
三、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 | 第28-37页 |
第二节 社会冲突和社会控制的分类 | 第37-42页 |
一、社会冲突的分类 | 第37-40页 |
二、社会控制的分类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矛盾理论:社会冲突及其控制的哲学依据 | 第42-47页 |
一、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对立、对抗 | 第42-43页 |
二、社会控制是社会矛盾诉诸缓和与解决 | 第43页 |
三、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哲学解构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生成原因与表现形式 | 第47-83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生成原因 | 第47-63页 |
一、权力、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生成根源 | 第47-48页 |
二、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生成的具体原因 | 第48-63页 |
第二节 社会冲突新的表现形式 | 第63-80页 |
一、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冲突 | 第63-72页 |
二、改革中的社会冲突 | 第72-74页 |
三、新的社会冲突 | 第74-80页 |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80-83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80-81页 |
二、群体性事件是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81-82页 |
三、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其它表现形式 | 第82-83页 |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中社会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 第83-100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 | 第83-91页 |
一、经济利益冲突 | 第83-87页 |
二、政治冲突 | 第87-90页 |
三、宗教信仰冲突 | 第90-91页 |
第二节 社会冲突的性质分析:从阶级冲突到社会冲突 | 第91-95页 |
一、阶级冲突 | 第91-93页 |
二、社会冲突 | 第93-95页 |
第三节 描述社会冲突的几组范畴 | 第95-97页 |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95页 |
二、自发性与组织性 | 第95-96页 |
三、突发性与累积性 | 第96页 |
四、扩散性与变异性 | 第96-97页 |
第四节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特征 | 第97-100页 |
一、利益冲突是主导性、根源性原因 | 第97页 |
二、涉及面的广泛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 第97-98页 |
三、电子网络等高科技参与 | 第98页 |
四、政治冲突风险提高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社会控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00-137页 |
第一节 社会控制思路的转变 | 第100-105页 |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控制 | 第100-103页 |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控制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控制的目标 | 第105-121页 |
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6-112页 |
二、政治可持续发展 | 第112-117页 |
三、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 第117-121页 |
第三节 社会控制方法的多维度审视 | 第121-137页 |
一、社会客体控制与社会主体控制的相统一 | 第121-124页 |
二、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控制相结合 | 第124-126页 |
三、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相结合 | 第126-130页 |
四、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相结合 | 第130页 |
五、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 | 第130-131页 |
六、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相结合 | 第131-137页 |
结束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后记 | 第151页 |